本地某名校一女生因患抑郁癥而導致去年最后一學期成績一落千丈,校方因此給予留級處理。此事引起很多學生的不滿,他們在網上議論紛紛,甚至發動了集體簽名活動,希望改變學校的決定。
聽到這個新聞,我并不意外。筆者女兒也曾就讀此校,我們實實在在地體驗了此校的唯“名”是圖,這里的“名”指的是“名聲”等關乎學校利益的事。
小女小學時成績優異,但不擅運動,所以我說服她在中學加入一項體育活動作為課程輔助活動,以彌補其不足。遺憾的是,只有有潛力在各項比賽中“為校爭光”的孩子才有機會進入體育類課外活動,否則一定被拒之門外。學校不是應該從德智體群美各方面培養學生,完善其身心發展嗎?在這方面,家長和學校的目標應該是一致的。學校置學生身心發展于不顧,一味追求的只是是否對學校“名聲”有利,這不是唯“名”是圖又是什么?
我理解良好“名聲”對名校的重要,但這與讓有需要或有興趣的孩子參與他們不擅長的活動并不矛盾,學校完全可以有其他的方法來解決,不必讓孩子們因自己“無能”而失望。
現在,校方讓一位患上抑郁癥的學生留級,絲毫不顧及這個已經身心脆弱的學生將會受到怎樣的傷害,毫無疑問,這又是那種凡事站在校方而不是學生角度的思維方式在作怪。
教育部長王瑞杰強調今后的教育應注重培養德育,作為一名家長,我十分贊同。遺憾的是,名校的所作所為似乎與王部長的說法背道而馳。這種只顧學校的所謂“名聲”而不顧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顯然是“失德”之舉,不僅令家長和學生寒心,也是狹隘和短視的行為。我以為這極大地違背了教育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