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橋,位于通州之西的通惠河上,因距通州城西門八里,俗稱八里橋。明正統十一年(1446年)建,英宗賜名永通橋,為石砌三券拱橋。橋體為花崗巖石料,兩側有護欄,在33對望柱上雕刻有神態各異的石獅。其地扼京城出入東北和南方的咽喉要道,與盧溝橋、馬駒橋、朝宗橋并稱為“拱衛京師四大橋梁”。清咸豐十年(1860年),清軍在此英勇抗擊英法聯軍,進行了八里橋之戰,從而使八里橋舉世聞名。
據《北京志·軍事卷·軍事志》記載,咸豐十年(1860年)六月至七月(8月),英法聯軍1.7萬人,分乘百余艘艦船抵大沽口外,清軍疏于戒備,北塘、新河、塘沽、天津先后陷落,清軍撤往通州一帶。清政府與英法聯軍重新談判,因侵略者所提條件過于苛刻,天津和通州談判破裂。
七月二十五日(9月10日),英法聯軍近4000人,自天津向通州方向進犯。時部署于通州地區的清軍有3萬余人。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率馬步隊1.7萬人,駐張家灣至八里橋一線。
八月四日(9月18日),聯軍先頭部隊推進到張家灣,向清軍陣地發動進攻,清軍步隊千人奮起抗擊。但當僧格林沁派馬隊抄襲敵軍時,突遭聯軍火箭襲擊,馬匹受驚回奔,沖擊步隊,馬步兵自相踐踏,陣勢頓時混亂,一同向八里橋潰退。聯軍攻占張家灣,并乘勝占領通州城。
八月七日(9月21日)上午7時,英法聯軍稍事整頓后,向八里橋發起進攻。其兵力部署分東、西、南三路:東路為法軍第1旅;西路為英軍;南路為法軍第2旅,擔任主攻八里橋的任務。孟托班為總指揮,總兵力約五六千人。時八里橋一帶清軍約3萬人,其中馬隊近萬人。僧格林沁令勝保部迎戰南路,瑞麟部迎擊東路,自帶部隊抗擊西路之敵,令馬隊實施正面反沖擊。馬隊出擊后,斃傷敵軍千余人。后遭據壕聯軍炮火轟擊和步兵密集火力的阻擊,傷亡甚眾,被迫退卻。三路聯軍乘勝發起強大攻勢,勝保部與沖到八里橋的南路之敵肉搏拼殺,后因勝保受傷,遂向北京退卻。僧格林沁督率本部馬隊穿插沖殺于敵南路與西路之間,指揮步隊頂住西路之敵的攻擊,雙方傷亡甚眾;旋因聯軍西路一部抄襲僧格林沁軍后路,僧格林沁遂撤隊而逃,瑞麟部亦退往北京。中午,英法聯軍占領八里橋及附近村莊。因傷亡消耗過重,英法聯軍在通州休整半月,待援補給,通州百余村莊遭洗劫。
八里橋之戰,清軍慘敗而退,使北京城完全暴露在聯軍面前,戰爭局勢急轉直下。此后的一個月時間里,英法聯軍不費一兵一彈,通過安定門順利進入北京城;搶劫并焚燒圓明園及西郊諸園,園內珍寶、文物、典籍等被劫掠一空,所有廟宇、宮殿、建筑和歷代收藏的珍品都化為灰燼;迫使清政府分別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北京條約》。八里橋也成為中華民族這一段慘痛歷史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