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傳統節日“情人節”來臨前夕,針對當下越來越多的中國年輕人盲目跟風、熱衷于過“洋節”的現狀,一位作家提出“抵制西方情人節”——我國青少年應有一種國家和民族的文化意識,應當充分重視中華民族自身的傳統節日,而不應該過度追捧“情人節”等一些從西方社會舶來的“洋節”。
如何對待西方文化與我們傳統、我們固有文化的關系,是我們長期以來探討和討論的問題。作家這次提出“抵制西方情人節”,仍然能夠引起我們的重視和思考。的確,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現實,每至“情人節”前后,一些媒體上有關“情人節”的話題可說占據了相當的位置,商家更是不遺余力地推行“情人節”營銷策略,年輕人也樂此不疲,趨之若鶩。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熱捧“情人節”現象?這位作家分析說,年輕人追逐西方的這個“情人節”是文化的不自信和集體無意識的表現,從某種程度上證明了中外文化傳播的不對等。因此,作家提出要“抵制西方情人節”。
“抵制西方情人節”,這個看法可以看出論者對如今我們的傳統文化、傳統風俗日趨淡化和消失的憂慮,發出的是為重振我們的傳統精神、重視歷史價值、維護文化自尊的真誠呼吁,表達的是對傳統、對歷史的一種責任和擔當。但如果仔細回味這種觀點,我們仍然感到它在態度上、方法上,有一些簡單化、單向化甚至主觀化的情緒,缺少一些理性精神。
如今,我們的文化世界,多樣化是它的一個鮮明、主要的特征,多種文化模式、多種文化觀念、多種文化價值,是在互相沖突、互相包容中尋求平衡發展的,對每一個人來說,人們具有了更多的對不同文化模式接觸和交流的機會,所以,簡單、單向地選擇或者拒絕哪一種文化,我們恐怕很難適應這個存在復雜文化異同的世界。在這樣的一個文化大背景下,提出抵制“情人節”這種西方文化,讓人感到的是一種單向的、簡單化的、一廂情愿式的文化態度和選擇判斷。
不能否認,如今大量的城市青年人已經把“情人節”作為一種生活觀念和情感追求接受下來。這的確反映了在熱烈追求時尚化、新潮化的現代化趨勢下,都市社會所保留的傳統風習日漸淡薄,年輕一代心理上、精神上與傳統疏離的現狀。作家說,“情人節”廣泛進入年輕人的文化生活、愛情生活,也“從某種程度上證明了中外文化傳播的不對等”。這讓人想到易中天在談“為何我國文化走不出去”時所說:為什么我們沒能像漢代、唐代、宋代那樣,成為世界公認的“文化大國”?沒人強迫你看好萊塢、吃麥當勞、穿牛仔褲,也沒人攔著你賣炸醬面、狗不理。所以這事恐怕賴不到別人頭上,得從自身找原因。
為什么“情人節”這種西方文化輸入后,很快滲透和融入我們的生活之中,而像元宵節、七夕節以及其它的一些傳統節日西方社會卻了解很少?恐怕更多的原因,還在于文化的特質和魅力,在于一種文化的精神內容,是否能夠滿足人們的情感需求,是否契合當代人的生活方式。
所以,對于諸如元宵節、七夕節這些傳統文化來說,它們確實是已經出現了日趨淡薄,甚至邊緣化的危機。改變這種現狀,完全依靠“抵制”外來的文化,應該不是我們需要的心態。我們需要的是我們的文化要有更新精神,需要的是我們要具有文化創造的心靈。這種文化的更新和創造,才能真正復活過去和傳統,賦予過去和傳統以新意義、新價值。今天,已是全球化信息傳播的時代,還會有更多的外來文化輸入,我們的文化和傳統則必須尋求、挖掘它的特質和魅力,而且這種改變要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如果社會在變,文化卻抱殘守缺,最后我們的文化和傳統就很可能和社會脫節了。這不是我們應有的文化自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