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見外國使團畫像 1859年7月20日,按照咸豐的要求,在僧格林沁所派隨行人員的護送下,美國公使華若翰終于踏上了坎坷的進京之路。
說這條路坎坷,是因為本來好好的經過大沽進京的通道不讓美國公使華若翰一行通過,非得讓美國公使華若翰一行走那非常偏僻而又遙遠的經過北塘、但不經過天津城的進京的通道。
更有甚者,美國公使華若翰一行在進京之路上,居然從來沒有坐過轎子,而是從頭至尾都只能坐在大清王朝專門為他準備好的馬車,一路顛著進了北京。華若翰哪里受過這份兒洋罪啊,到最后幾英里時,實在受不了的華若翰表示,寧愿下車步行。于是,“中國人終于高興地看到西方列強的外交代表像個農民一樣,靠雙腿走著進入北京,這些夷人卑躬屈膝,終于回到他們應有的位置。”
早在華若翰臨行之前,俄國停在大沽口的兩艘蒸汽艇就曾向華若翰先生一行行禮致敬,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前來話別之時,拿著一封信讓華若翰捎給在京的俄國駐華公使伊格納耶夫。華若翰與北塘的迎接的官員們第一次見面就交給了中方官員,希望他們轉交。中方官員接過信件后,認為捎信不合禮制,所以又退回給華若翰。華若翰企圖到京后自己送信,又被隨行的中方人員攔下。
華若翰進京之后,按照慣例,要掛自己國家的小旗。問題在于:此時的大清王朝還沒有國旗呢,哪能讓華若翰懸掛什么國旗啊。故而,華若翰懸掛國旗的行動自然被中國方面及時制止。
與此同時,中國方面要求華若翰見皇帝時,一定要行叩頭禮。華若翰則以少有的堅決和美國南部特有的風格風趣地表示,他只慣于向上帝和婦女下跪,但愿意向中國皇帝行鞠躬禮。雙方對此爭執了十幾天也沒個結果,極其不耐煩的咸豐皇帝在盛怒之下,要求驅逐美國公使。華若翰也就不再堅持面對皇帝親遞國書了。雙方轉移換約地點,回到北塘,于1859年8月16日換約。華若翰把自家總統的國書轉交桂良,由桂良代呈咸豐皇帝,也算是完成了自己的出使任務。
對于華若翰換約風波,西方很多國家的輿論普遍認為,華若翰換約之行更多的是笑話與屈辱。與此同時,咸豐皇帝也指示兩江總督何桂清,勸勸英法公使,都來按照華若翰換約的方式換約吧。何桂清先勸法國說:中方官員本來已經在北塘等你們換約,誰知你們直接闖入大沽,以至于鬧出了誤會;現在,美國與中國在北塘換約成功,而現在桂良已經到京,希望你也前往換約,以免過期延遲。法國公使的回復是:正在靜候國王的指示,俺自己現在不能當家做主。何桂清再照會英使,愿意不愿意與法國一道上京換約啊?估計布魯斯正在氣頭上,沒有回復何桂清,因為何桂清提交給咸豐的資料里只缺英方的回復。英夷還從來沒有吃過這等虧呢。消息傳到歐洲,英法大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