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墓歷史很愛跟人開玩笑。大史學家司馬遷在一部《史記》中為無數人立過傳,使他們的生平事跡流傳千古。然而,不知是何原因,另一位著名史學家班固,在《漢書》中為司馬遷立傳時,連傳主的生卒年月和死因都只字不提,致使后人為著司馬遷的生卒年月和死因不停地打筆墨官司。
關于司馬遷的生年,主要有兩種說法。一是以郭沫若、李長之為代表的史學家,根據唐代司馬貞《史記太史公自序》的《索隱》上那段話:“太史令,茂陵顯武里,大夫司馬遷,年二十八,三年六月乙卯,除六百石也。”推斷出司馬遷生于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二是以梁啟超、王國維為代表的史學家,根據唐代張守節《史記太史公自序》的《正義》上的一段話:“遷為太史令……五年而當太初元年。”推斷出司馬遷生于漢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當今的人名詞典上,大都從后說。要真正解決司馬遷的生年問題,還有待于新材料的佐證。
至于司馬遷的死,《漢書》本傳上只是說:“遷既死后,其書稍出。” 司馬遷是病故、被殺還是自盡,沒有透露。但公元前91年后,一直跟漢武帝東游西走的司馬遷再也見不到其行蹤,這卻是史實。司馬遷倘若是病故,班固會秉筆直 書的,從其本傳的行文看,這一死因可排除。那么,司馬遷的死就有兩種可能:他殺或自盡。
東漢學者衛宏在他的《漢書舊儀注》中說:“司馬遷作《景帝本紀》,極言其短,及武帝過,武帝怒而削去之。后坐舉李陵,降匈奴, 故下蠶室,下獄死。”后來,許多史籍也沿用此說。但司馬遷“下獄死”的說法亦有不可信處,明明司馬遷為了寫《史記》,受宮刑而抵死罪,怎么又死于獄中? 《漢書》本傳載:“遷既被刑之后,為中書令,尊寵任職。”受漢武帝“尊寵”并重用,怎么又會將其殺死呢?再說,司馬遷寫《史記》是“藏之名山”,他死后多 年其外孫楊惲才把這部名著公諸于世,當時漢武帝是不會看到《景帝本紀》的。這樣一來,又有人說司馬遷可能是自盡。
司馬遷是很重視節操的知識分子,寧死也不愿受宮刑那樣的奇恥大辱, 但尊父命要寫完《史記》,他只好忍辱茍活。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冬,他寫了著名的《報任少卿書》,實際上這是他的絕命書,此書信寫后,司馬遷便消聲匿 跡了。他在信中抒發了自己遭受災難的滿腔悲憤,敘說了自己隱忍茍活的原因,講到了對死的看法:“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又在書信的結尾處 說:“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他給在獄中要判死刑的朋友任少卿寫此信時,打算“藏之名山,傳之其人”的《史記》已經完稿,感到再忍辱茍活便毫無意義 了,遂向朋友剖白了心跡之后,便自盡身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