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學術界有一種主流意見,即認為中國的科學只是十八世紀歐美的科學革命產物,中國不會出現資本主義、工業革命,而且沒有科學的發展。事實上,中國科學與科 技在十六世紀已有相當成績,十八、十九世紀中國科學與科技發展的緩慢,不是因為中國人自身的封閉,而是由于當時作為中西交流的主要橋梁──十七、十八世紀 的耶穌會士和十九世紀的基督教傳教士,因為自身的宗教信仰與西方的科學有抵觸,未能把當時歐洲的科學原原本本的輸入,這導致中國人未能通過他們去了解當時 歐洲的科學技術。
從傅蘭雅(JohnFryer,1839-1928)及傳教士對一八九五年中日甲午戰爭的反應可以看出,中國在這場戰爭中失敗的同時,也證明了傅蘭雅等傳教士在中國傳播西方科技以圖改變中國的失敗。然而,這些失敗并不代表中國對科技沒有興趣。
中國科技的成長始于十六世紀,耶穌會士在清代藝術、儀器和技術的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包括康熙時期的時鐘制作、傳統工廠的玻璃器皿和耶穌會士與 圓明園建筑等在內的許多技術都與他們有關。此外,中國在明清時期所生產的瓷器也足以印證當時中國已經擁有先進的技術,尤其以景德鎮瓷器最為突出。
問題是,為何中國在十八世紀沒有經歷歐洲的“牛頓世紀”,而要等到中英鴉片戰爭之后,才認識到數理推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