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自作為陪都的遼南京至今也有一千多年。遼南京、金中都、元大都城垣建筑甚為規整,尤其元大都城,嚴格按《周禮·考工記—9原則建城,略呈長方形的城垣,南北端正,左右平直。到了明代,在改建城垣時,使規規整整的大都城改變了模樣,略呈方形的內城西北殘缺一角。今天當你驅車在北二環路由東向西行進時,到了積水潭再往前,就會明顯感到南斜30多度,直到西直門立交橋和西二環交接,這個30多度的斜角就是缺掉的那一部分。
侯仁之教授曾指出是由于水面阻隔所致,無疑這是很重要的原因,但所論略簡。今就此問題試做以下探討。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明王朝。接著派中書右城相徐達北伐元軍,七月抵直沽,元順帝見勢不妙,北逃健德門外。八月二日,徐達填濠攀城攻人大都城內。這時的大都城,經過多次戰亂,城垣殘破。明軍要想在這兒站穩腳跟,必須收拾殘局,重整城垣及防御設施。徐達命華云龍改建大都城并決定把地廣人稀的城北部棄去,縮小城區范圍,重建一道北城垣。當時倉惶施工,不可能象初建時那樣詳細勘測和設計,只能選擇困難較小易于施工的地段修筑。
從地理位置上分析,從大都北垣到今北二環路之間,地曠人稀,尤其東北部幾乎沒有什么重要建筑物。1952年曾在雍和宮北面出土一通元代“都漕運使王德常去思碑”,原立在都漕運使府門前的,說明這東西一線曾有一條河道。因此華云龍在此建城時,只要將河道稍加浚通即可成為護城河,這是符合實際規劃原則的。但當城墻修到西端時,就會遇到海子北端的水面阻隔。若城墻往南移,水面更寬闊。那為什么不可以再往北移繞過海子呢?若整個北城再移,不僅西半部建筑較多,又涉及到規模宏大的元中書省舊址。據《析津志》記載/中書省地高爽,古木層蔭,與公府相為拋蔭,規模宏敞壯麗。”至元二十七年,中書省南遷,此處改做翰林院。《窟垣識略》記述說:“元時翰林院……其地在風池坊北,鐘樓之西”。這個地方大約就在今六鋪炕濱河公園一帶,為了軍事需要,明軍可以把民房拆掉,甚至全部埋在城下,但要想在短時間內拆掉這組宏大建筑群,是很困難的。當時的形勢不允許耽擱太久,只能擇易而行,沿翰林院南側修筑。
那么城墻如何通過海子水面呢?“文革”期間填掉的太平湖(今地鐵車輛段)也是海子一部分,和今積水潭是連在一起的。為了城垣規則整齊,城墻就得從海子北側淺水區或枯水區正面穿過,當然基礎是很不牢固的,而我們所見到的清代晚期城墻西端卻是東北西南走向的,這個謎單靠史料是難以解釋的。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衛星遙感技術在解決地貌、地礦、地質結構等方面的問題顯出特殊的功能。衛星裝上紅外遙感監測裝置,地球上任何一個角落和一定深度地下的情況都可以拍成照片。根據七十年代國外衛星影像分析,北京城西北角既有直角墻基影像,又有斜角墻基影像,兩墻基夾角約35至36度,正東正西墻基線正位于元代海子西北端北岸附近,和東段城墻在同一緯線上,說明這里確實曾修建過城墻。我們再進一步觀察,從車公莊到德外大街一線有一條地層斷裂帶,正好經過城西北角與那段直角邊斜向相交。
這段在潮軟基礎上修筑的城墻肯定會經常倒塌,以后屢修屢倒,不得不改變施工方案,躲開這段不祥之地。在新街口外二環路口,海子有一個細脖處,在這里采取通水措施,城墻由這里轉向西南沿海予南岸修筑,把海子西北端全部舍在城墻之外,作為護城河一部分,這樣不僅墻基牢固,比水面留在墻內側也更利于防守。從此西北角由直角邊變成了斜角邊,俯視北 京城,宛如方方的棋盤被砍去一角,看上去很不順眼,這便是大自然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