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昆曲是昆曲的一個支派。1917年直隸高陽專演昆弋戲的榮慶社進京,班中名演員有貼旦韓世昌、黑凈兼老旦郝振基等,在北京形成北派昆腔,1949年后稱北方昆曲。
昆曲劇目共保留了400多出折子戲。《琵琶記》《記荊釵》、《拜月亭》、《牡丹亭》、《長生殿》等全本戲。折于戲中演出較多的劇目約有10D出,如《拷紅》、《游園》、《驚夢》、《琴挑》、《秋江入《嫁抹》、《定情》、《思凡》、《斷橋》等。《牡丹亭》是湯顯祖的代表作,湯顯祖(1550一1616),明代戲曲家,字義仍,號若士。江西臨川人。除《牡丹亭》外,還著有《邯鄲記》、《南柯記》,與《紫釵記》、《牡丹亭》合稱《玉茗四夢》。《長生殿》是洪異代表作。洪異(1645一1704),清代戲曲家。字防思,號稗畦、稗村,又號南屏樵者,錢塘(今杭州)人。作品除《長生殿》外,還有《四蟬娟》等9種。《桃花扇》是孔尚任的代表作。孔尚任(1648—1718)清代戲曲家。字聘之,又字季重,號東塘,別號岸堂。山東曲阜人,孔子64代孫。和《長生殿》作者洪異齊名,時人稱為“南洪北孔”。
昆曲在曲調旋律、演唱技巧、戲劇性的表現手法等方面,都較以前諸腔更為完美。在節奏上音樂布局更多變化,更加纏綿婉轉、柔曼悠遠。演唱藝術技巧上,注重聲音的控制,節奏的頓挫疾徐和咬字吐音,有“豁、疊、擻、嚯”等腔的區分以及各類腳色的性格唱法。配器更為齊全,吐字分頭腹尾,具有“流麗悠遠”特色,使昆腔音樂以“婉麗撫媚,一唱三嘆”著稱。昆劇的表演,是一種歌、舞、介、白等表演手段互相配合的綜合藝術。其舞蹈身段大抵可分兩種:一種是說話時的寫意舞蹈;一種是抒情舞蹈。念白往往運用大段韻白以豐富人物形象。腳色行當中老生分副末、老外、老生、小生分官生、小生、巾生,凈丑分大面(正凈)、白面、二面(也稱“付”)、小面(丑),旦分老旦、正旦、作旦(娃娃旦)、刺殺旦、五旦(也稱“閨門旦”、“小旦”)、六旦(也稱“貼旦”、“花旦”)、耳朵旦(雜旦)等。各行腳色都有一套表演程式、技巧,這些程式化的動作和語言,在刻畫人物性格、表達人物心理狀態、渲染戲劇性和增強感染力方面,形成了昆劇完整的表演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