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市民覺得過年的味道越來越淡了,也有人擔心民俗快變成文物了,這樣的擔心越來越接近現實。在北京的迎春活動中,博物館成為展示老北京民俗的“主角”。昨天,首都博物館首次推出了“北京傳統節令風情展”,邀請市民到博物館里過大年。在首博一層臨時展廳,老北京祭祖時的堂屋布置、剪紙、花燈、古代壓歲錢、制作年畫的木板模具、各種財神爺等節日才使用的實物,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老北京的廟會活動、祭神活動、端午節姑娘扎花除魅等老照片,讓走在展廳大紅燈籠下的觀眾仿佛回到了傳統節日中。小編看到,僅僅在展廳一角的祭祖場景,就有12項實物,包括蜜供、松鹿常青圖、吳魯編紙對聯、牌位、楠木條案等。
“不可否認,有些只有在節日時才能用到的物品已經遠離了我們的生活,有些節日習俗也漸漸被人們遺忘。”首博策展人孫先生表示,“我們希望通過這些實物、圖片和場景,讓中老年人重拾遠去的記憶,讓青年人和兒童了解更多的節日習俗。維護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確認自己文化身份的需要。”
為了配合這次展覽,首都博物館首次將新年廟會搬進了博物館地下一層。據介紹,首都博物館準備了近30個展臺,對民間手工技藝進行集中展示,不僅有人們熟知的“剪紙”、“面塑”、“臉譜”、“風箏”等門類,還有獨具老北京特色的“鬃人”、“內畫鼻煙壺”、“毛猴”、“吹糖人”等。據了解,春節期間,東岳廟、中華世紀壇、宣南文化博物館等也將圍繞民俗文化主題舉辦活動。
普通家庭將成為首博“展品”
活生生的人將成為首博展覽的“展品”。在首都博物館今年將要投入運行的《城市記憶———百姓之家》展覽中,“展品”不再是靜態的文物或者圖像,而是生活在北京這座城市中的普通家庭。“我們想請市民帶著伴隨自己生活幾十年的物件,帶著自己有趣的故事,帶著與北京城息息相關的情結走進首博的展覽大廳,向觀眾講述他們在不同時期對北京城的記憶。”首博相關負責人說,這樣的展覽,看起來會像一個“家庭”在迎接客人一樣。“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動態展覽,留住被高樓、廣場、綠地和車水人流淹沒的記憶。”據介紹,此次展覽的參展家庭將通過海選的形式產生。在目前初步擬定的參展條件中,參展家庭除了城八區居民外,在北京居住20年左右的外國人家庭也可報名,參展家庭的時間界定在建國后至本世紀初,以十年為一個時間表,參展家庭準備的物件必須有故事講述,影像、文字或聲音的記錄也可參展。參展家庭的征集活動將在近期開始。
本市將新增兩家博物館
市文物局副局長舒小峰昨天透露,北京地區近期將有兩座博物館建成并開放,分別為北京東韻民族服飾博物館和中國人民最高法院博物館。
據介紹,北京東韻民族服飾博物館為民辦館,位于朝陽區,其特點是民族、民俗文物較多。中國人民最高法院博物館籌建處已于去年10月開始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司法史料征集工作,其征集內容有19項,包括最高人民法院組織的特赦日本戰犯,審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等重大歷史審判活動的有關法律、命令、決定、司法文書、新聞報道、歷史照片和影視資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