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X,學名對二甲苯,是一種有毒性的化學物質,這個本該屬于化學專業的名詞,近年來卻頻頻出現在公眾和媒體的視野當中,而隨之引起的一些事件,也引起了大家極大的關注,甚至顯得有些“敏感”。
在10月28日和29日,寧波方面連續表態,經與項目投資方研究決定:“堅決不上”PX項目;煉化一體化項目前期工作停止推進。
果不其然,寧波PX事件仍舊沿著大連PX、什邡鉬銅、啟東排污事件的套路發生、發展、結束。而這一模式往前可以追溯到2007年的廈門PX事件。寧波PX事件,也沒有太多新鮮的地方——要建某一大型重化工項目,項目遭到民意反對,博弈數日,事件升級,地方政府做出妥協,項目下馬或暫時終止。
值得慶幸的是,這次寧波PX事件得以平穩解決。但這又是一個“雙輸”的結局。PX項目美國有,德國有,日韓都有,而為什么在我們這里成了一個如此“敏感”的項目?
寧波PX事件結束了,但PX的未來仍不確定。我們需要知道的是,“PX”是如何一步步“敏感”起來的,弄清了這個,才能避免下一個PX事件重演。
不否認,地方政府上馬“PX”項目的目的之一是為了“造福當地民眾”。寧波PX項目總投資以百億計;廈門原海倉PX項目,每年能給廈門帶來800億元的GDP。每一個PX項目都能給當地經濟、財政、就業、稅收,帶來巨大的收益。當地民眾為何對這些項目紛紛說“不”?
民眾的態度很明確:再多的金錢也買不回健康。PX項目真的有那么危險嗎?世界衛生組織等權威機構的結論,也不是沒有道理。PX項目之所以成為“敏感”事件,顯然,不在于PX項目自身,而在于官民之間的信任缺失,以及民眾知情和參與權沒有得到應有的保障。
那些地方政府始終沒有想到,PX這樣的重化工項目,不只是政府和企業的事情,而是關系當地民眾利益的重大公共事務。這樣的項目理應從立項的那一刻起,就全程公開,讓民眾全程參與。既要讓當地的媒體充分報道,也要讓當地民眾充分討論。如此,民眾才會對PX項目形成客觀的認識。如果民眾對PX項目不放心,亦可設立日常的公民監督機制,監督企業的運營。
遺憾的是,從2007年的廈門PX事件到現在的寧波PX事件,5年過去了,地方政府決策不透明,以及民意的“被代表”,并沒有改變。對于這些項目,當地民眾并沒有充分知情,地方政府也沒有將這些重化工項目當作地方的重大公共事項,交由人大等議事機構公開辯論。
而等到民眾已經群情激憤時,再去公開信息、引導理性討論,常常來不及了。這既無助于化解當地的治理危機,也不易改變民眾固有的印象。
今后,或許一些地方還會上馬類似PX的爭議項目,恐怕誰都不希望矛盾發生。如果,所有的地方政府能夠真正理解“權為民所用”,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保障民眾對地方重大公共事務的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和監督權,那么重化工項目何需如此復雜,公眾對“PX”又怎會如此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