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南新區規劃
近日網友“@搏擊人生wxd”發微博稱,浙江省蒼南縣城新區投入500多萬元,在新區人民大道等路段新建37座現代化公交站亭,預計8月份投入使用。該微博被網友轉發并質疑:一個鋼框架結構公交站亭要花14萬元左右,有這么貴嗎?是否有暗箱操作?對此,發布消息的博主、同時也是該縣新區工程建設指揮部指揮的吳錫雕說:該項目經過了立項、設計概算、施工圖設計、招投標等一系列程序,操作非常規范,不存在暗箱操作。
看得出來,吳錫雕本來是把這件事當作“報喜”來發布的,沒想到卻引來了造價的置疑。實話說,37座現代化公交站亭是民生工程,群眾應該高興。但是物質層面的好事,似乎并沒有被群眾所看重,人們看重的,卻反而是好事背后的社會問題,這就不能不引發人們的深度思考。
不難理解,群眾關注的重心在造價上,從根本上說是對權力透明的不放心,是自己的納稅會不會通過“運作”之手,變相裝入個人腰包。事實上,這樣的可能不僅在理論上存在,而且操作起來也未必需要太大技術含量。仔細分析,我認為群眾的焦慮點主要有兩個:
一是是否值得建這么高級的站亭。14萬元建一座公交站亭,是否符合蒼南的縣情?是否需要從這個項目中省出一些錢,支持更需要“雪中送炭”的人和事?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越是檔次高的公共設備,越是需要市民文明素養的支撐,否則后續管理的投入會很大,效果也未必好。如果對此完全忽略,花大錢建起的站亭,有可能很快破敗,變得連低檔實惠的站亭都不如。
二是所謂的“一系列程序”是否真能堵住利益輸送。14萬建一座公交站亭,很難不讓人產生“是否又在給哪個老板送錢”的聯想。說到立項、招投標等程序,以當前“把程序玩弄于股掌”的社會現實,群眾最關心的,其實根本不是你走沒走程序,而是你的程序是否經得起“曬”。比如,如果說立項是站亭建設的程序之一,那立項本身是否也要有合情、合理、合法的民主化程序要走?正是因為缺了這道“程序的程序”,14萬元建一座站亭的公共投入,才在公眾未必理解、支持的情況下出臺,立項本身的程序意義還有多大呢?當然,這還僅僅是舉例,設計概算、招投標等哪一道程序,又不存在程序設置缺少監督的情況呢?
政府覺得為群眾辦了好事,卻反而引來群眾的置疑,因而好事也給人帶不來好心情。這種現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官場價值觀與群眾價值觀的落差矛盾。
實事求是地說,因為角度不同,兩種價值觀完全統一不太可能。但是在高度靠攏中形成基本共識,卻是有可能的。近年來,中央高層一再強調“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第一句話強調的是政府工作著眼點、立足點問題,第二句話的核心內涵,我以為主要應體現在決策民主化上。通過決策民主化,讓群眾中的明白人監督自己,讓群眾中的高人幫助自己。利用來自群眾的監督和幫助,解決為官者只靠自我監督不足以實現廉潔、只靠自身能力不足以應對復雜政務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