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配圖
18日,香港衛生署呼吁市民不應購買或服用一種標示為「維C銀翹片」的口服產品,因為該種產品可能含有多種未標示及已被禁用的西藥成分,服用后可能危害健康。
19日,國家藥監局通報稱中西藥復方制劑維C銀翹片存在安全問題,其成分或導致過敏性休克、蕁麻疹等不良反應,建議不要長期使用。通報稱6年內共報告1885例不良反應病例。
對于感冒來說,維C銀翹片可以說是僅次于板藍根的“萬能藥”。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得了感冒到醫生那里,經常被丟出兩包銀翹片,外加一句“多喝熱水多休息,幾天就好了”。盡管我們號稱已經吃遍“元素周期表”,可以做到百毒不侵,但看到“藥品有毒”的新聞,還是讓人不由得心頭一緊。
現在,公眾最關鍵的問題是,維C銀翹片到底有沒有毒?維C銀翹片的毒什么時候被發現的?國家藥監局為什么此時才發出警告?其實,關于維C銀翹片有沒有毒的問題早就在討論了,而且涉及到的可能有毒的藥品還不止維C銀翹片一種。在2011年1月,藥監系統的權威媒體《中國醫藥報》就刊登過一篇題為《中西藥復方制劑應用需謹慎研究少安全性不明確》的報道,報道中寫道:“去年9月,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發布通報,警示公眾關注中西藥復方制劑維C銀翹片的安全性,引起坊間熱議。其實,這并不是中西藥復方制劑第一次出現在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的不良反應通報中……”
也就是說,維C銀翹片的安全性成疑,早就是大白于天下的事情了。而今天突然引起公眾如此強烈反響,恐怕還源于“香港衛生署呼吁勿用維C銀翹片”這樣的友鄰驚詫。自己吃了多少年的常規藥雖然也沒見有什么事,外人突然說了句“有毒!”,心里一時半會兒真就轉不過彎。
對于維C銀翹片公眾心里“轉不過彎”,另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藥品生產和監管部門繞了一個大彎子。例如,記者調查顯示,感冒藥市場上的中西藥復方制劑約有18種之多,且基本均為非處方藥(OTC),不需醫生處方,公眾可自行購買。而所謂的“中西藥復方制劑”,就是打著“西藥治標,中藥治本”的旗號,在中藥中摻入大量西藥成分。一個明顯的結果就是,西藥治病效果來得快;而另一個不為人所知的結果就是,報批時此類藥物會被統一歸類為中藥——含有大量處方藥成分的“西藥”,一旦沾了“中西醫結合”,就搖身一變成了非處方藥。
以這回被質疑的維C銀翹片為例,從名字上看它就是以中藥銀翹片的基礎上加了點維生素C,但實際上,維C銀翹片里除了有維生素C,還有馬來酸氯苯那敏、對乙酰氨基酚等多種西藥成分,而容易引起強烈不良反應的,正是這些西藥成分。
實際上,在中藥中添加西藥制成“中西藥復方制劑”,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一直就爭議不斷。業內爭議中西藥混合會不會達到“1+1大于2”的效果,而公眾更關心的是回避了相應的療效和安全性研究,這樣的藥以后還敢不敢吃。監管體制有了病,可能有毒真就不止維C銀翹片一種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