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雕塑,近年頻頻成為公眾熱議話題。前有鄭州地標建筑“孝順豬”被指“流氓豬”,最近幾日,蘇州張嘴吐舌的老子雕像又被網友挖出,因其形頗似“吊死鬼”,引來網友狂批。作為城市名片的城市雕塑究竟該以何種面貌出現愈發引人關注。
這尊走紅網絡的老子雕像,據作者解釋其實源自“剛柔之道”的典故。話說孔子請教老子何為“剛柔之道”時,這位先賢就伸出了舌頭,說牙齒是硬的,所以很早就掉了,而舌頭是軟的所以至今還在。為雕塑注入文化,當然值得鼓掌。不過,雕塑的美感和內涵顯然應該高度統一、相得益彰才對。如果對典故生搬硬套,粗暴地讓老子伸出長舌,觀者因為雕塑的丑陋外形避而遠之,又怎能體會到作者的“良苦用心”。
筆者認為,城市雕塑絕不只是一個擺設,應該提到城市文化象征的高度來打造。它應該與一座城市的歷史積淀和特質等文化基因高度融合。譬如一看到《海的女兒》雕塑,我們會想到哥本哈根;看到自由女神像,就會想到紐約;看到《拓荒者》,就會想到深圳。這些雕塑,已經成為城市精神的象征和外延。
此外,城市雕塑更是一種公共藝術和城市景觀,它絕不應該挑戰大眾的審美底線。如果大多數老百姓都接受不了,顯然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我們不否認在藝術鑒賞水平上,普通大眾和藝術家還存在一定差距,但藝術家有沒有糊弄公眾?老百姓心里自有一桿秤。同樣是老子雕塑,中國雕塑院院長吳為山的《天人合一老子》,剛剛在已有122年歷史的國際美術展上奪得金獎,老子面部表情和善神秘,中空造型內壁刻滿篆書寓意“虛懷若谷”,既有美的視覺震撼,又有強烈的文化穿透力,讓人過目難忘。
如何讓城市雕塑真正成為一座城市的風景,城市規劃和設計者還應有更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