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配圖
新聞,除了真實,還是真實。今天,如何扮演好傳播客觀真實信息的角色,我們的媒體面臨著不小的挑戰,需要有更加嚴謹的態度和科學的方法。
近日,網絡一則“熱點新聞”粉墨登場,其言之鑿鑿擊中公眾神經——“據知名風險投資人士查立爆料:北京有6000房主手握300套房,這在中國任何房地產市場調研報告中都找不到。按每套房300萬元計算,總值達5.4萬億元人民幣?!眰餮砸怀?,一些微博實名認證用戶和媒體紛紛轉載,引發爭議,焦點集中在“少數人采用不當手段獲得財富,房地產泡沫加劇了貧富差距”。對此,《人民日報》記者調查后于6月18日發文稱,“北京6000房主每人300套房”被誤讀,新聞當事人查立稱“五六千房東”是指房屋中介非業主;“300套”實為房屋隔出的“300間”,且中介房源具有重復性。文章為記者對其進行的口述整理。
如此“誤讀”,多有值得反思之處。“中介”說成是“房東”,“隔間”說成是“套房”,且不論有人如何斷章取義,單是新聞源頭就缺乏嚴謹,如此這般就難怪有人“誤讀”。因此,與其說是外界誤讀了新聞當事人的觀點,不如說其表述以及媒體的把關不嚴,給外界留下了誤讀的可能和空間。
這則傳言的出爐并不稀奇:5月27日一家紙媒刊載《不要誤讀移動互聯網投資》一文,一些專業財經網站和頻道進行轉載,并未掀起太大波瀾。6月中旬,文章中的兩句話被網絡截取并瘋傳。仔細看看這則傳言的日期和內容,不難看出門道,這則半個月前的舊聞,制作的標題多與另一則網絡熱點傳言——“劉志軍擁有300套房”有關。“這條網絡新聞采用了標題黨的一貫操作手法——聯系熱點擊中公眾神經,抓住社會心理博取公眾眼球?!奔由稀叭藗儗鞘泻揽偷闹庇^感受、對房價的惶恐、對或多或少聽聞過的關于某些官員的小道消息的整合判斷、對貧富差距和社會不公的不滿,便導致這樣一條消息不脛而走”,有網友就此評論說。
其實,通過簡單的計算便可知曉北京“潛伏”6000名“超級房主”為謠言。實際上冷靜的分析并未缺位,只是在巨大的輿論聲浪中顯得弱勢?!兜谝回斀浫請蟆?月17日刊發高策機構董事長陶紅兵的分析稱,“北京每年新建商品房銷量約10萬~15萬套,每年新房銷售額約為1500億~2200億元,(按傳言所說)相當于這5000~6000人買走了北京近20年的全部新建商品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