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網絡上曾流傳一篇名叫《一朝驚覺春夢醒,半世浮沉雨打萍》的長文,講述了一位女博士后的一段人生故事,特別是其與中央某局長的某種糾葛,讀來讓人甚是唏噓!而最新的消息,長文中所提到的那位局長,也就是中央編譯局的衣俊卿局長被免職,理由是“生活作風問題,不適合繼續在現崗位工作”。
如此看來,衣俊卿局長所謂的“生活作風問題”,至少包括了其與那位女博士后的糾葛。但衣局長所做的不道德、違紀、違法的事,究竟是僅及于此,還是又有其他?對他的處理,究竟是止于免職,還是又有其他,相關部門的處理,皆算不上明確!坦白說,如此結果,除了留給世人更多的猜疑、不滿,并不能帶來其他。但有意思的是,《環球時報》最新刊發的一篇文章,竟然能從中讀出“嚴格吏治”的明確信號,真是讓人大開眼界!
首先,衣局長會出現“生活作風問題”,再次說明:靠所謂的思想、主義,或者是道德之類的東西,來約束官員的行為,差不多是與虎謀皮,其結果也只能是徒勞無功。理由很簡單,不管是教育背景,還是專業方向,乃至其職務范圍、所獲得的成就,衣局長都不應該是出現“生活作風問題”的人!但現實卻很諷刺,最冠冕的衣局長也完全管不住自己的下半身,并出了“生活作風問題”,那其他人呢?也就可想而知了!
衣局長的故事應當讓更多的人警醒,依靠道德等的制約,是無法約束權力的,而權力一旦不受制約,就必然腐敗。所以,對于反腐,對于規范、約束權力,還是盡快回到制度層面上來!
其次,衣局長之所以被免職,當然是咎由自取。但問題是,若不是那位女博士后的那篇長文,若不是網絡上的無數聲音,此刻的衣局長恐怕還是正襟危坐地在臺上,義正詞嚴地向他人講解那些偉大理論吧!換句話說,我們的反腐部門在哪里?你們的工作在哪里?事實上,最近一段時間,網絡上反腐故事越多,越凸顯相關職能部門的無所作為!反腐靠網絡、小三、二奶,豈不悲乎?
第三、衣局長是被免職了,但“免職”一詞,并非真正意義上的處分。現職官員若是被調離其他工作崗位,也是要先對其“免職”。許多問題官員被“免職”后,休息一段時間后,還可以在其他工作崗位上復出。所以,相關部門若是真的認為衣局長有違法、違紀問題,那就應該公開相關問題的詳情,并依法、依規對其進行明確的處理,而不是含混其次地“被免職”!否則的話,這樣的處理,非但無法讓人確信這是真正地反腐,相反,會讓更多的人確信這是在和稀泥,而所謂的反腐,不過是官場內部的彼此勾兌……
套用《環球時報》文中的一段話,“或許是過去做官的好處太多了,物極必反,中國互聯網一出來,仇官的勁頭甚至超過仇富。”筆者以為:或許是過去做官做的太容易了,物極必反,中國互聯網一出來,民眾的智慧就遠遠超過了官員的智慧,當別人是傻子,實際上正凸顯自己是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