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帶領群臣封禪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遼國20萬大軍南下,直逼京城汴梁(今河南開封市)。
在宰相寇準等人的極力主張下,宋真宗御駕親征,并登上澶州北城督戰,頓時士氣大振,“諸軍皆呼萬歲,聲聞數十里,氣勢百倍”(《續資治通鑒》),人人沖鋒陷陣,個個奮勇殺敵,遼軍受挫,擔心僵持下去于己不利,便與宋朝在澶州簽訂了停戰協定,史稱“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締結后,邊境安寧無事,國內開始恢復繁榮。
遼軍攻打澶州時,王欽若是最張皇失措的大臣之一。
王欽若向宋真宗趙恒進讒言,使宋真宗怨恨寇準不顧他的生死去博取澶州之戰的勝利,冒了風險。宋真宗認為這個“澶淵之盟”是他的屈辱,于是撤掉了寇準的相位,任用王欽若、丁謂等奸人為相。
怎樣可以讓宋真宗抹去屈辱?王欽說:“唯有封禪泰山,可以鎮服四海,夸示外國”(《宋史·王旦傳》),動員宋真宗搞“封禪”大典。
祭拜天地需要天降“祥瑞”,王欽若立刻說:“天瑞安可必得?前代蓋有以人力為之者,惟人主深信而崇之,以明示天下,則與天瑞無異也”(《宋史·王旦傳》),意思是前代所謂“天瑞”,那都是人造的,讓某人從某地揀到一封信、一張符什么的,只不過君主們把它當成真的崇敬起來,昭示天下而已。宋真宗心領神會,正中下懷。
盡管如此,宋真宗還是不放心,他擔心宰相王旦不同意。王欽若說:“我轉告王旦,這是陛下的意思,估計不會反對。”王欽若出面做王旦的思想工作,王旦同是同意了,但同意得很勉強。于是宋真宗決定親自出馬。他在皇宮里擺了一桌豐盛的宴席,單獨宴請王旦,君臣二人頻頻舉杯,開懷暢飲,讓王旦滿心溫暖。酒足飯飽之際,宋真宗還讓侍從抬出一樽酒送給王旦,說:“帶回去同家人一起享用吧。”王旦回家一看,哪是什么酒呀,滿滿一樽全是珠寶。
此后王旦堅決擁護“封禪”,他率領文武百官、諸軍將校、州官縣吏、僧人道士、少數民族首領等24370人,連續五次上書請求宋真宗“封禪”。王欽若等人偽造所謂“天書”,加強“封禪”的輿論氛圍。
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10月,王旦親任“封禪大禮使”,陪同宋真宗到泰山舉行了“封禪”大典。
可是王旦真的愿意支持“封禪”嗎?一代名相王旦死時給兒子留下遺囑:“我沒有其他過錯,只有不勸阻天書這件事,是贖不了的罪。死后要剃掉頭發,穿上黑衣服下葬。”這位老人最后因為這件事情郁郁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