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版《三國》中的曹操
京戲舞臺上,曹操的臉上常常被抹上白粉,表示此人陰險奸詐、不以真面目示人。這一傳統影響深遠,以至于人們一提起白臉,首先想到的就是曹操。這其實是一起很不幸的事,因為曹操固有其狡詐、殘暴的一面,但他的雄才大略和歷史作用卻是不能被否定的。我們不妨重新梳理關于曹操的事跡,揭開這個一代梟雄的真實面目。
任俠仗義,放浪游蕩
曹操小的時候就比較壞,這個壞,或許只是聰明小孩的機靈和調皮,但是曹操的壞沒有被父輩及時糾正,最后成了品質上的瑕疵。
《三國志》載,曹操“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這說明他天生就會耍小聰明,而且負氣仗義,放縱不拘,總之不愛讀書。當時的人不僅不重視他,甚至還輕視他。《世說新語·方正篇》中記載了一個叫宗世林的人,此人與曹操同時代,南陽人。曹操年輕時想跟他交朋友,可宗世林“甚薄其為人,不與之交”,看不起曹操。等到曹操成了司空,當了大官以后,他又找到這個宗世林,還要跟他交朋友,誰知道宗世林答道:“松柏之志猶存。”意思是說,你當了官我也看不起你。由此可見出身與人品對曹操造成的負面影響。
殘忍多疑,殺人如麻
直到二十歲,曹操才被任命為洛陽北部尉。在此之前,他受到了太尉橋玄等人的賞識,可謂貴人相助。在洛陽任上,他命人制造了十多根五色棒,放在縣城四門,專門用來棒殺違法犯禁之人,就算豪強也逃不過。有一次宦官蹇碩的叔父違禁夜行,也被曹操打死。
曹操的殘酷在后來終于發展為嗜殺。漢興平元年,即公元194年,曹嵩為了避難,辭官投奔兒子曹操,結果途徑徐州地界時,被太守陶謙的部將殺死,輜重財貨全部被劫。曹操聞聽后大怒,立即發兵討伐徐州,恰巧這時有數十萬流民從洛陽來到徐州避董卓之亂,不幸遇到曹操的軍隊,曹操為泄私憤,將這數十萬流民全部坑殺。后來“攻取慮、睢陵、夏丘,皆屠之,雞犬亦盡,墟邑無復行人。” 簡直視無辜百姓的生命為草芥,任意踐踏。
后來在官渡之戰大勝袁紹后,曹操也將袁紹的八萬降軍也一并坑殺,其余屬將指揮的戰役中殺人、屠城更是不可計數。
除了無辜百姓,曹操對于政敵、異己乃至身邊謀士的殺戮也很多。首先是漢獻帝的岳父董承一黨,當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董承秘密接受獻帝“衣帶詔”,欲殺曹操,后被察覺,其黨慘遭屠戮。據說連董承的女兒董貴妃,身懷六甲也未能幸免。
然后是邊讓、許攸、華佗、孔融、荀彧、崔琰、楊修等謀士,其中許攸、荀彧都是立過大功之人,華佗純屬誤殺,崔琰則是被冤死的,邊讓、孔融、楊修則多是因為恃才負氣,侮慢曹操而死。
惜才大度,世之雄主
盡管曹操殺人無數,但是還是有很多人愿意投奔他,這首先和他愛才有關。官渡之戰后,從袁紹營中搜出不少密信,多是許都軍士及官員寫給袁紹的,曹操得知后,不但沒有一一查明處死,反而將這些書信統統燒毀,他說:“當時袁紹之強,連我自己都難以自保,何況別人。”然后就像什么都沒發生一樣。
除愛才之外,曹操還精通兵法,賞罰分明,重視農業,疏通水利,抑制豪強,鼓勵教育,對于文學藝術也十分偏愛。無論是從個人魅力上,還是對北方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上,曹操都能吸引當時大量的英才豪俊前來投奔。
正如陳壽評價的那樣,曹操最終能夠獨攬大權,成就大業,與他善于用人,推行法治,長于謀略,不計前嫌有莫大的關系,他無愧于當時謀略最為卓越的人。
盡管世人對曹操的貶抑與對他的贊揚一樣多,但是他依然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是千古第一梟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