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的廣州“沙基慘案”,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重大事件之一,這是繼“五卅慘案”之后,帝國主義為了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運動而進行的另一次瘋狂屠殺的暴行。
1925年5月,英日鎮壓在上海游行工人引發的五卅慘案。6月,廣州和香港工人為聲援上海工人發動的省港大罷工。
“五卅”慘案發生后,中共廣東區委和中華全國總工會派鄧中夏、楊殷、蘇兆征、林偉民、李啟漢等人到香港和廣州沙面租界的工會以及工人群眾中進行了罷工的準備工作。
1925年6月19日,香港海員、電車工人、印刷工人首先罷工,接著其他行業的工人也紛紛響應,罷工人數達25萬人。工人聲明擁護上海工商學聯合會對“五卅”慘案提出的17項條件,并針對英帝國主義在香港執行的歧視華人政策提出了“政治自由、法律平等、普遍選舉、勞動立法、減少房租、居住自由”六項要求。有10萬多名工人在蘇兆征等人的率領下回到廣州。廣州英、美、日洋行和廣州沙面租界的工人也加入了罷工的行列。
6月21日,為聲援上海的罷工工人,香港、廣州工人也進行罷工,工人紛紛離職返回廣州。
6月23日中午12時,廣州各界群眾及香港大罷工工人5萬多人在東較場集會聲援上海的工人和學生,會后舉行了游行示威。中共廣東區委主要負責人陳延年、周恩來參加了游行。下午2時15分,游行隊伍已到達西堤沙基口,秩序井然地轉入沙基一帶,前隊并已經過沙面西橋口,轉入菜欄街,計劃返回西瓜園(今人民路廣州日報社處)散隊。約2時40分,當嶺南大學、坤維女學、圣心書院 、女子師范、執信、廣州二小等校和黃埔軍校的學生將抵西橋口時,沙面內的外國人忽然全部隱蔽。沙面維多利酒店(今勝利賓館)樓上,一短發西裝外國人,竟用手槍向游行群眾射擊。沙面內的英、法軍隊一聞槍聲,即用機槍向沙基一帶掃射。游行群眾紛紛逃避,但由于人多擁擠,躲避不及的群眾當場死亡52人(至10月3日為六二三沙基烈士舉行國葬儀式時,死亡出殯人數為61人)。死者中13歲兒童1人,學生4人,教師1人,商民9人,工人6人,黃埔軍校師生27人,以及其它身份不明群眾等。
慘案發生以后,國民政府立即以廣東省長胡漢民的名義向英、法、葡駐廣州總領事提出最嚴重的抗議,26日又第二次提出嚴重抗議,并向各國領事提出:此案各有關國派大員向廣東革命政府謝罪;懲辦與該案有關系之長官;除兩通訊艦外,駐粵各有關國兵艦一律撤退;沙面租界交廣東革命政府接管;賠償此次死傷人員恤金。但駐粵英、法領事蠻橫加以拒絕。
29日,廣州各團體要求對英實行經濟絕交。同日,香港25萬工人舉行全面總罷工,并有13萬人陸續撤回廣州。7月11日,廣州市民公祭死亡的烈士。次年,在沙基修成馬路,命名為六月二三馬路,后改名為六二三路。并于翌年慘案一周年紀念時,在沙面西橋腳(今清平路口)建造了一塊紀念碑,上刻“毋忘此日”四個大字。
解放后,廣州市人民政府在沙面東橋腳建造了更雄偉的六二三紀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