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不會說母語,卻成了本國的外交部長,這聽起來有些匪夷所思,然而在民國時期,就真的有一個不會說母語的外交部長。
陳友仁,祖籍廣東順德,1878年出生于西印度群島的特立尼達。其父親曾參加太平天國運動,并是東王楊秀清身邊的貼身侍衛,后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其父登船逃往中美洲地區并在此地安家。陳友仁從小接受英國教育(特立尼達為英國殖民地),是當地著名的華人律師。1911年,陳友仁全家遷往倫敦,就在這一年,武昌起義爆發,當時正在倫敦的孫中山在華人社團發表演說。正是孫中山的這次演講徹底改變了陳友仁的命運。在孫中山的感召下,陳友仁最終決定返回祖國,雖然他不懂中文和中國國情,但陳友仁對英國歷史很熟悉,并且由于自己是律師對西方法律很熟悉,所以回到中國后陳友仁立刻站穩了腳跟,他先后被任命為交通部法律顧問、英文《京報》總編輯。1922年起任孫中山外事顧問、英文秘書。1926年,陳友仁出任國民政府外交部長。
陳友仁上任后立刻在處理外交事物中充分顯示出他的世界視野。尤其是在他的主持下,收回了漢口和九江英國租界。事情起源于英國水兵槍殺中國群眾,事后還要陳兵威脅。陳友仁奉命召見英國駐漢口的總領事,要他馬上把軍隊撤回到兵艦上去,否則“中國人民有力量把這塊地方變為無用的沙漠”!第二天一早,國民政府接收租界內全部行政機構,光復了這塊土地,洗清了70年的恥辱。此舉重大意義在于中國在對外關系上,由弱國的完全屈從外國意旨,一變而為敢與強敵周旋并迫使它就范。
出于他精通西方法典及堅持反帝立場,當時陳友仁被稱為“鐵腕外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