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生前身居首輔,位極人臣,政令通達,功勛卓著,死時謚“文忠”,也極盡哀榮。然而死后不到一年,卻遭到了“抄家”的慘禍,長子自縊,家人被發配戍邊。不能不令人唏噓。
首輔之路
張居正,嘉靖四年生于湖北江陵,字叔大,號太岳。相傳他出生時,他的曾祖父夢到月亮落在水甕里,照得四周一片光明,然后一只白龜從水中悠悠地浮起。曾祖父認定白龜就是這小曾孫,便順口給他取了個乳名“白圭”,希望他來日能夠光宗耀祖。
張居正的確聰穎過人,很小就成了荊州府遠近聞名的神童。他五歲入學,十歲通六經,十二歲中秀才,十三歲時參加鄉試,寫了一篇非常漂亮的文章,只因湖廣巡撫顧璘有意讓張居正多磨煉幾年,才未中舉。三年后,才高氣傲的張居正順利通過鄉試,成為了一名少年舉人。嘉靖二十六年,二十三歲的張居正中二甲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翰林院是朝廷的智囊團,人才儲備庫。進入了翰林院,標志著張居正將有一個坦蕩的仕途。他被安排到裕王府,為嘉靖皇帝的第二個兒子朱載垕講課。1566年,嘉靖皇帝去世,朱載垕繼承了皇位,是為隆慶皇帝。登基不久,他就將張居正拔擢為文淵閣大學士,入閣參贊機務。同年四月,又改任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這年,張居正四十三歲。
隆慶六年五月,意外的機遇降臨了:皇帝病故,遺詔任命高拱、張居正、高儀三名內閣輔臣與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同為顧命大臣,輔佐不到十歲的小皇帝萬歷登基。
高拱一向以精明強干自詡,傲視同僚,對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弄權于宮闈極為不滿。他起草了一份旨在削奪馮保權力的《陳五事疏》,以閣臣聯名的方式提交皇帝。在征求張居正的意見時,張居正假意答應了他,暗地里卻把消息傳遞給了馮保。
按照高拱的部署,他的門生故吏一起向馮保發難:什么“四逆六罪”、“三大奸”,罪名駭人聽聞,措辭毫不掩飾,必欲置馮保于死地。比如“不可赦”罪第一 條,就是指責馮保雖然是個太監,卻精通房中術,給先帝“誨淫之器”、“邪燥之藥”,導致先帝早崩。僅此一條,就足以要了馮保的命。
當然,馮保也不是等閑之輩,他派親信向張居正討教,張居正告訴他:“勿懼,便好將計就計為之。”
原來,穆宗死時,高拱在內閣慟哭時,曾說過“十歲太子如何治天下”之類的話。馮保根據張居正提供的線索,改變成一句“十歲孩子如何做人主”,向皇太后、皇上告密?;侍舐犃?,非常震驚;小皇帝聽了,也馬上變了臉色。
高拱敗局已定,不過他自己還被蒙在鼓里。
隆慶六年六月十六日早朝,宮中傳出話來:“有旨,召內閣、五府、六部眾至!”高拱滿以為是小皇帝要下旨處分馮保,頗為興高采烈。
當高拱、張居正及文武百官到會極門跪接圣旨時,太監王蓁捧著圣旨高聲念道:“皇太后懿旨、皇貴妃令旨、皇帝圣旨:……今有大學士高拱,專權擅政,把朝廷威福都強奪自專,通不許皇帝主管。不知他要何為?我母子三人驚懼不寧。高拱著回籍閑住,不許停留?!?/p>
據王世貞《嘉靖以來首輔傳》描述,當時的高拱“面色如死灰,汗陡下如雨,伏地不能起”,在一旁的張居正“掖之起”,“使兩吏扶攜出”。
臥病在家的另一顧命大臣高儀,聽到高拱“回籍閑住”的圣旨,大驚失色,擔心牽連自己,憂心忡忡,病情加劇,嘔血三日而死。
三位顧命大臣,一個斥逐,一個病死,剩下張居正一人,理所當然地成為內閣首輔,擔當起了輔佐小皇帝的重責,同時也開啟了他十年輝煌的政治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