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民族過古爾邦節
古爾邦節是我國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烏孜別克族、塔吉克族、塔塔爾族、柯爾克孜族、撒拉族、東鄉族、保安族等少數民族共同的盛大節日。
古爾邦節是我國穆斯林的盛大節日。“古爾邦”在阿拉伯語中稱作爾德·古爾邦,或稱為爾德·阿祖哈。“爾德”是節日的意思。“古爾邦”和“阿祖哈”都含有“犧牲”“獻身”的意思,所以一般把這個節日叫“犧牲節”或“宰牲節”。也譯作“庫爾班”。
古爾邦節日時段:古爾邦節的時間定在伊斯蘭教歷的十二月十日。伊斯蘭教使用的歷法,分太陽歷和太陰歷,太陽歷用于農耕,一年365天或者366天,與公歷基本相同。太陰歷用于教事,一年354天或者355天,跟四季的輪回總相差十來天先知穆罕默德入主麥地那的第二天(公元622年7月16日)為伊斯蘭教歷的元年元旦。
由于古爾邦節與肉孜節的日期與公歷之間的差異,使這些年節有時候是在冬天,有時候卻又是夏天。季節不同,節慶的色彩也不同,這就使得年節也異常的多彩。
不同民族怎么過古爾邦節
維吾爾族
古爾邦節是維吾爾族傳統宗教節日之中規模盛大、氣氛最熱烈的一個節日。節期一般為3天,在農村甚至延長一周之多。節前,家家都要清掃房屋院落,趕制節日盛裝,購買各種干鮮果品,自制各色民族風味食品,如烤油馕、炸馓子、炸油香、做巴卡力和各式點心、餅干等。
烏孜別克族
烏孜別克族過古爾邦節與維吾爾族相仿,不論慶典儀式,還是內容和規模都比肉孜節更為隆重、熱烈和廣泛。節日里,人們身著盛裝,相互拜年,互致問候。即使過去有成見的人,見面也相互問好,很多人從此消除了隔閡,重歸于好。夜晚,人們以各種形式歡聚一堂,唱起悠揚的民歌,跳起歡快的舞蹈。有些地方的烏孜別克人,還參加當地舉行的賽馬、叼羊、摔跤等娛樂活動。
塔塔爾族
塔塔爾族也和其他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一樣對古爾邦節十分重視。在歡度古爾邦節的日子里,牧區的塔塔爾族穆斯林喜歡舉行叼羊、賽馬、射箭、摔跤等活動。節日期間,塔塔爾人的乘馬也與平時不同。馬匹要精心修飾打扮,馬身上扎滿紅色布標,馬鬃與馬尾用紅綢扎幾束野雞毛,馬鞍與套頭的皮帶上系滿五顏六色的花飾。舉行賽馬、叼羊等活動時,五彩繽紛的馬匹為節日增添了不少喜慶的色彩。
塔吉克族
古爾邦節是塔吉克族最盛大的傳統宗教節日。塔吉克人過古爾邦節的習俗與新疆其他穆斯林稍有不同。塔吉克人一年前就開始著手進行古爾邦節的前期準備工作。還在產羔時期,每戶人家就挑好一只黑眼睛、毛色純白的羔羊并打上標記,精心飼養,作為來年古爾邦節宰牲和獻祭之物。
回族
古爾邦節古爾邦,阿拉伯語音譯爾德·古爾邦,意為犧牲、獻身,故亦稱宰牲節、忠孝節。大部地區的回族稱為小爾德,是伊斯蘭教三大節日之一,一般在開齋節過后七十天舉行。
回族為什么要宰牲過古爾邦節呢?人類的古代先知之易卜拉欣夜間受到安拉的啟示命他宰殺愛子伊斯瑪儀獻祭,考驗他的信仰。易卜拉欣把刀磨得閃閃發光,非常鋒利。并問他的兒子:兒子啊,爸爸真的不忍心下手啊!你走吧。但是,他的兒子儀斯瑪儀說: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爸爸,我們是真主的仆人,來到這個世界只為拜萬能至大的主。當伊斯瑪儀側臥后,易卜拉欣把刀架在兒子的喉頭上。這時他傷心痛哭,淚如溪流。這時,安拉派天仙吉卜熱依勒背來一只黑頭羚羊作為祭獻,代替了伊斯瑪儀。這時易卜拉欣拿起刀子,按住羊的喉頭一宰,羊便倒了。這就是古爾邦的來歷。其中那種對主的忠誠,以及孝敬父母的毅然決然,是后世人要學習的。是全人類學習的楷模 。
古爾邦節,還要舉行一個隆重的宰牲典禮,這就是節日里,除了炸油香、馓子、會禮外,還要宰牛、羊、駱駝。一般經濟條件較好的,每人要宰一只羊,七人合宰一頭牛或一峰駱駝。宰牲時還有許多講究,不允許宰不滿兩歲的小羊羔和不滿三歲的小牛犢、駱駝,不宰眼瞎、腿瘸、缺耳、少尾的牲畜,要挑選體壯健美的宰。所宰的肉要分成三份:一份自食,一份送親友鄰居,一份濟貧施舍。
宰牲典禮舉行后,家家戶戶又開始熱鬧起來,老人們一邊煮肉,一邊給孩子吩咐:吃完肉,骨頭不能扔給狗嚼,要用黃土覆蓋。這在古爾邦節是一種講究。肉煮熟后,要削成片子,搭成份子;羊下水要燴成菜。而后訪親問友,饋贈油香、菜,相互登門賀節。有的還要請阿訇到家念經,吃油香,同時,還要去游墳,緬懷先人。這種慶賀節日的形式多種多樣,各地互有異同。有些地方除了參加聚禮和訪親問友外,還組織各種文娛體育活動。
新疆地區的回民在古爾邦節,無論男女,喜歡組織各種游藝活動,歡天喜地,格外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