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三為什么放鞭炮 大年初三放鞭炮的意義
大年初三放鞭炮,有著辭舊迎新之說,寓意對新的一年的美好向往。還有一種說法為初三也稱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相同,所以要放鞭炮。
關于過年放鞭炮的傳說∶
傳說,很多很多年前,森林里有種非常兇惡的野獸,叫做“年”。每年夏歷臘月除夕那天,它都要出來大吼大叫,專門吃人和牲畜。當時沒有人能夠制服它。為了躲避“年”的災難,人們都要在除夕那夭殺豬宰羊敬供年,讓它脹滿肚子,才不傷害人畜。
有年臘月除夕這天,人們忘了殺豬宰羊來敬“年”,“年”一來就大吼大叫,要想吃人。人們沒法只好關上大門,爬到竹樓上去躲著。“年”從這家走到那家,到處轉來轉去找東西吃。它見到處空空蕩蕩的一無所得,不由氣得發(fā)瘋嚎叫。這時,鄰近一家的竹樓失火了,火勢很大,燒得竹子“劈劈啪啪”地亂響。“年”聽到這突如其來的響聲,嚇得逃回森林去了。
躲在樓上的人們發(fā)現(xiàn)了這個秘密,以后每到臘月除夕這一天,便去砍許多竹子來燒,竹子“劈劈啪啪”一爆響,“年”就被嚇跑了。同時,人們還發(fā)現(xiàn)“年”拍鮮紅的顏色,于是又把桃木板染成紅色,掛在大門的兩邊,這就是批符。以后發(fā)明了鞭炮和紙,鞭炮就代替了爆竹,紅對聯(lián)代替了批符。
鞭炮為什么都是紅色的
人和“年”斗爭了很多年,人們發(fā)現(xiàn),年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于是在冬天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顏色的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這天夜里,“年”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夜過去了,人們互相祝賀道喜,大家張燈結彩,飲酒擺宴,慶祝勝利。
為了紀念這次勝利,以后每到冬天的這個時間,家家戶戶都貼紅紙對聯(lián)在門上,電燈籠,敲鑼打鼓,燃放鞭炮煙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賀道喜。這樣一代一代流傳下來,就成了“過年”。因為紅色喜慶,所以鞭炮也做成紅色的。鞭炮與桃符、春聯(lián)一樣,最早是用來驅(qū)除邪魔鬼怪的。到了南北朝時期,人們過年時候燃放爆竹就已經(jīng)形成了習俗。《荊楚歲時記》中就記載了這個習俗:“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謂之端月,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魋惡鬼。”這也是后來人們在春節(jié)燃放鞭炮的由來。由此可見,“爆竹”—詞的本意是焚竹而爆。
全國各地大年初三的習俗
1、東北:掃帚日
每年的正月初三,不僅是吉林省,在北方很多老百姓都稱之為“掃帚日”,因為這天老百姓可以把大年初一、初二這兩天的垃圾集中清理掉。而且在打掃院落的時候,還有這樣一個說法,就是要從外往里掃,這表示聚財?shù)囊馑肌?/p>
2、山東:初三初四回娘家
“過完年,回娘家”是春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在大部分地方,“回娘家”的時間都安排在正月初二;但在山東煙臺、萊蕪、聊城等地,卻是初三、初四才“回娘家”。需要注意的是給父母帶的禮物數(shù)量一定要是雙數(shù)的,女方父母家里也會準備好豐富的酒菜來招待女兒女婿。
3、甘肅:送灶神
在西北農(nóng)村的大部分地方,初三這天是要送灶神的。從小年也就是臘月二十三請回灶神爺貼在灶臺中間,并擺放供品,每天上三次香供奉,寓意保佑家里面五谷豐登,來年莊稼有好收成,全家人豐衣足食,年年有余。而到了正月初三就要把灶神爺送走。
4、山東習俗:初三初四回娘家
“過完年,回娘家”是春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在大部分地方,“回娘家”的時間都安排在正月初二;但在山東煙臺、萊蕪、聊城等地,卻是初三、初四才“回娘家”。需要注意的是給父母帶的禮物數(shù)量一定要是雙數(shù)的,女方父母家里也會準備好豐富的酒菜來招待女兒女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