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三月三的意義 廣西壯族三月三的介紹
廣西壯族三月三的意義
廣西壯族三月三的意義在于開創了廣西自治地方政府確定自己的法定民族傳統節日的先河,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壯族作為廣西的自治主體民族,其重大節日除“三月三”外,還有“六月節”“七月十四”“蛙婆節”等,能否也確定為民族節假日,均值得考慮。其二,促使自治縣一級人民政府依據本自治地方自治主體民族的傳統習慣節日規定出臺覆蓋本地的民族傳統節日成為可能。
三月三的由來故事
在唐朝的時候,民間出現了一位歌仙,名叫劉三姐,出生在廣西宜山的一個普通的家庭當中,家中世世代代都是以打漁為生。劉三姐從小愛唱山歌,成年以后容貌美麗,出口成歌。附近有個財主莫懷仁想強搶劉三姐與他成親,劉三姐誓死不從,莫懷仁叫人把劉三姐拋入河中。劉三姐順水漂流到柳州,幸被搭救,生活在魚峰山下。鄉親們聞訊,紛紛趕來學歌。后來她與一青年獵人結為夫婦,就一直在這里傳歌。莫懷仁得知后,又勾結官府,把劉三姐夫婦拋入魚峰山下小龍潭。半夜,月明星稀,當鄉親們把他們兩個打撈上來時,忽然一陣清風,只見劉三姐和青年獵人騎在一條魚背上,一邊唱歌一邊騰空而去。自此,人們都說劉三姐成仙去了,便把劉三姐稱為歌仙。后世的人為了紀念這位歌仙,便在每年農歷三月三,劉三姐“成仙”的日子,唱山歌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廣西農歷“三月三” 的活動:
1.廣西全自治區放假三天:
農歷“三月三”傳統節日在廣西,壯族、漢族、瑤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水族、彝族、仡佬族等12個世居民族,又稱其為“三月三歌節”、 “壯族三月三”。廣西在對待農歷“三月三” 傳統節日(“三月三歌節” 、 “壯族三月三”)上的重視,是非常的實實在在,一點也不玩虛的。首先就是農歷“三月三”期間,廣西全自治區放假三天,以作祝賀。
2013年12月11日,國家修訂最新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規定:“少數民族習慣的節日,由各專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屬的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各該民族習慣,規定放假日期。”廣西自治區政府正是根據國家最新修訂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將“壯族三月三”作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習慣節日,并予以放假三天。因此,廣西壯族自治區自2014年開始,每一年在“壯族三月三”都會放假三天。這在全國是很少有這樣的案例的,農歷三月三都能放假三天,這同時讓其他省份的人們羨慕不已。
2.全廣西舉辦“三月三歌圩”活動:
農歷“三月三”期間,也就是“壯族三月三”,廣西會舉辦“三月三歌圩”活動。而且這并不是在一城一地舉辦這樣的“三月三歌圩”活動,而是在全廣西范圍內舉辦這樣的“三月三歌圩”活動。在“壯族三月三”期間,很多的地級市會舉辦“三月三歌圩”活動,很多的縣城會舉辦“三月三歌圩”活動。甚至于很多的鄉鎮也會舉辦“三月三歌圩”活動,很多的村屯也會舉辦“三月三歌圩”活動。在廣西多年來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個笑話:三月三期間我要請假,不然沒有我,今年我們村的對山歌比賽恐怕會輸。
3.廣西“壯族三月三”的其他活動:
廣西“壯族三月三”除了放假三天、對山歌外,還有拋繡球、碰蛋、搶花炮、斗牛、斗馬、踩堂、包糍粑、蒸五色糯米飯等。
各族人民三月三這樣玩
壯族:吃五色糯米飯。趕歌圩,搭歌棚。祭祖、掃墓、對歌、碰蛋、拋繡球,談情說愛。
漢族:吃地(薺)菜煮雞蛋,祭祀、男女相會、河畔嬉戲、插柳賞花等。民間還有流杯、流卵、流棗、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飯及開歌會等活動。主要流行在臺灣、福建等地。
侗族:吃黃糯米飯,搶花炮、斗牛、斗馬、對歌、踩堂等,亦稱“花炮節”。
瑤族:稱為“干巴節”,是集體漁獵的節日,并將捕獲的野物魚類按戶分配,共享收獲的歡樂。然后云集于廣場,唱歌跳舞,歡度佳節。
畬族:吃烏米飯。祭祀祖先、集會對歌。篝火會、趕舞場,火把舞、靈刀舞、竹竿舞、龍燈舞、獅子舞、魚燈舞。還有問凳、操石磉、腹頂棍、操杠、趕野豬等民間競技。
黎族:稱之為“孚念孚”,為預祝“山蘭”(山地旱谷)和打獵豐收的節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們稱之為“談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