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立八節是什么意思 四立八節都在什么時候
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
《周髀算經》卷下:“四立者,生長收藏之始。”
《后漢書·蔡邕傳》:“一事:明堂月令,天子以四立及季夏之節,迎五帝于郊,所以導致神氣,祈福豐年。”李賢注:“四立,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宋史·律歷志一》:“求五行用事:各因四立大、小馀秒命之,即春木、夏火、秋金、冬水首用事日。”
中國傳統的節日文化中的“八節”按時間依次是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
“三元”(正月十五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為下元節),加上五個臘日(正月 一日天臘,五月五日地臘,七月七日道德臘,十月一日民歲臘,十二月八日王侯臘), 也稱為“八節”。
四立時間:
立春:在每年公歷2月3日-5日之間
立夏:每年公歷5月5日-7日之間
立秋:每年公歷8月7日-9日之間
立冬:每年公歷11月7日-8日之間
八節時間:
上元節: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
清明節:春分后15天是清明節
立夏節:每年公歷5月5日-7日之間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
中元節:農歷七月十五
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日
冬至節:每年公歷12月21日-23日之間
除夕:農歷十二月二十九或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