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生多次召回中48次未涉及中國市場
5月份,強生因生產機器失靈致藥品主要成分濃度失控,在韓國召回所有兒童用“泰諾退燒止痛糖漿”。同樣的藥品、成分、劑量,同樣適用的人群,也同樣遍布中國市場,但和以往歷次召回事件一樣:這次的強生召回產品,中國又一次例外!據統計,從2005年至今的51次全球召回中國有48次例外。
其實,產品召回制度是現代民法的一項制度,具有預防和消除缺陷產品對公民人身和財產危害的特殊功能。早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就產生了缺陷產品召回制度,并迅速在西方國家得到推廣。美國頒布國家交通與機動車安全法,規定制造商有義務召回有缺陷的產品,這一制度很快就擴展至許多發達國家。然而,大家發現沒有,洋品牌在召回產品的時候,對在中國使用的同樣品牌卻不實行召回,中國成為了洋品牌召回的例外國家,如雀巢產品的召回,如肯德基產品的召回,當然包括強生產品的召回。
為什么洋品牌召回中國多例外呢?丁丁認為,造成洋品牌召回中國多例外的原因有許多方面,歸納起來主要是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洋品牌對中國確實存在市場歧視。別看中國人都喜歡洋品牌,都以買到洋品牌為榮,但洋品牌對中國人的熱情并不買帳,對中國市場存在嚴重的歧視,據調查,強生嬰兒爽身粉,在中國市場銷售的產品主要成份全是滑石粉,而在美國銷售的成份卻全部是維E和玉米粉,另外,多樂士雖定位為中高端品牌,但特銷中國的往往是低端產品,還有,服裝品牌ZARA在巴黎的質量要比銷往中國的質量好多了。大家發現沒有,一旦洋品牌出現質量問題,售后服務往往很差,原因是什么,許多洋品牌在中國根本就沒有設立售后服務站,甚至連電話都沒有,一旦出現質量問題,退換貨的條件相當苛刻,這說明了什么?尤其令人震驚的是,有些洋品牌尤其是日本品牌有嚴格的等級規定:一流產品在國內銷售,二流產品銷往歐美,三流產品銷往中國等發展中國家。這說明了什么呢?說明了洋品牌對中國確實存在市場歧視。但是,僅管如此,中國消費者卻對洋品牌卻仍然趨之若騖,根本原因是什么?是因為中國的產品質量經常出問題,甚至危及生命,雖然明知道洋品牌的質量不高,但消費者往往是“兩害相權取其輕”,洋品牌可能危害要少一點,從這一點來看,即使洋品牌對中國存在嚴重的歧視,但中國產品卻不爭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