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立夏吃什么食物 立夏8種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美食
傳統立夏吃什么食物:立夏飯
立夏飯也叫“燒夏夏飯”。舊時漢族兒童立夏日燒的飯,流行于湘江杭州地區。每逢立夏前一天,孩子們向鄰家第戶討米一碗,稱“兜夏夏米”。
民間認為兒童吃后,可防中暑,立夏飯里加有雷筍、豌豆、蠶豆、莧菜等佐料,含有“五谷豐登”的意思,立夏吃五色飯,還有一年到頭身體健康的寓意。
傳統立夏吃什么食物:立夏蛋
漢族風俗。每逢立夏,人們都要吃煮雞蛋或咸鴨蛋,認為立夏吃雞蛋能強健身體。立夏蛋,是立夏那天最經典的食物。立夏前一天,家里就開始煮立夏蛋了,一般用茶葉末或胡桃殼煮,看著蛋殼慢慢變紅,滿屋香噴噴。茶葉蛋應該趁熱吃,吃時倒上好的紹酒,內灑些許細鹽,酒香茶香,又香又入味。
“立夏吃蛋”的習俗由來已久。俗話說:“立夏吃了蛋,熱天不疰夏。”相傳從立夏這一天起,天氣晴暖并漸漸炎熱起來,許多人特別是小孩子會有身體疲勞四肢無力的感覺,食欲減退逐漸消瘦,稱之為“疰夏”。
女媧娘娘告訴百姓,每年立夏之日,小孩子的胸前掛上煮熟的雞鴨鵝蛋,可避免疰夏。因此,立夏節吃蛋的習俗一直延續到現在。
傳統立夏吃什么食物:立夏果
立夏果又稱立夏粿,是一種節日食俗。在立夏節吃的一種粿子和湯圓,不過是用米蒸熟后搓爛和成小團子,然后用豆芽,豆干,蝦皮,豌豆之類的東西煮成“羹”,名叫“立夏羹”,又名“立夏粿”,合家共食。俗諺:“吃了立夏粿”,不怕大雨如注(敢于冒雨干活)。
在立夏節吃的一種粿子和湯圓,不過是用米蒸熟后搓爛和成小團子,然后用豆芽豆干蝦皮豌豆之類亂七八糟的東西煮成“羹”,名叫“立夏羹”,又名“立夏粿”,合家共食。俗諺:“吃了立夏粿”,不怕大雨如注(敢于冒雨干活)。傳說立夏這天早吃“立夏粿”羹是補頭、中午吃是補腰、晚上吃則會補腳??梢韵〕秊?,避免疰夏。
傳統立夏吃什么食物:烏米飯
烏米飯原為中國民間節日食品,唐代即有。江蘇和安徽一帶每逢農歷四月初八,多有人家用烏飯樹葉煮烏米飯,已成習俗。
農歷四月初八,是中國傳統的烏飯節。民間傳說是因為釋迦牟尼的弟子目連,為了吃到飯,想辦法用南燭葉搗汁染米,煮成烏飯送去,餓鬼們不敢吃那烏飯。母親才終于得以飽腹,老百姓年年吃烏飯,紀念目連這位孝子?!侗静菪戮帯酚涊d:南燭葉為杜鵑花科植物烏飯樹的葉。
傳統立夏吃什么食物:光餅
福建閩東地區立夏以吃“光餅”(面粉加少許食鹽烘制而成)為主。閩東周寧、福安等地將光餅入水浸泡后制成菜肴,而蕉城、福鼎等地則將光餅剖成兩半,將炒熟了的豆芽、韭菜、肉、糟菜等夾而食之。周寧縣純池鎮一些鄉村吃“立夏糊”,主要有兩類,一是米糊,一是地瓜粉糊。大鍋熬糊湯,湯中內容極其豐富,有肉、小筍、野菜、雞鴨下水、豆腐,等等,鄰里互邀喝糊湯。
傳統立夏吃什么食物:七家粥
光餅與浙東農村立夏吃“七家粥”風俗有點相似?!捌呒抑唷迸c“七家茶”也算是立夏嘗新的另一種形式,七家粥是匯集了左鄰右舍各家的米,再加上各色豆子及紅糖,煮成一大鍋粥,由大家來分食。七家茶則是各家帶了白己新烘焙好的茶葉,混合后烹煮或泡成一大壺茶,再由大家歡聚一堂共飲。
傳統立夏吃什么食物:七家茶
杭州 舊俗,立夏日烹新茶餽親戚鄰居,稱七家茶。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覽志馀·熙朝樂事》:“立夏之日,人家各烹新茶,配以諸色細果,餽送親戚比鄰,謂之七家茶。富室競侈,果皆雕刻,飾以金箔,而香湯名目,若茉莉、林禽、薔薇、桂蕊、丁檀、蘇杏,盛以 哥 汝 瓷甌,僅供一啜而已?!?/p>
傳統立夏吃什么食物:攤粞
立夏日,以金花菜或棗子豬油和粞灼成之粉,謂“攤粞”,立夏食之,防病驅災。
記錄清代上海風俗的《滬城歲時衢歌》中講:“立夏日,剪野菜,有所謂‘草子頭’者。磨米作粞,入草子頭煎之,味甚脆香,名‘攤粞’?!蔽闹兄v的“草子頭”就是現代講的“草頭”,也就是苜蓿的嫩葉,“粞”就是用稻米碾磨成的米粉,而“攤”在方言中指把柔軟或糊狀的食物鋪成片狀進行煎烤,現在上海人把面粉或米粉調成黏糊狀再放入鍋中煎熟或烤熟成餅講做“煎餅”,而舊滬語中就講做“攤餅”;明劉若愚《酌中志·飲食好尚紀略》中講:“各家用黍面棗糕,以油煎;或以面和稀,攤為煎餅,名曰‘薰蟲’?!边@個“攤”就是均勻分攤成薄片狀的意思。草頭在今日仍是上海人喜歡吃的蔬菜,不過大多是清炒為“酒香草頭”,或用來作葷菜的鋪墊,如“草頭圈子”等,上海人早已忘記,咱們的祖先有在立夏日吃“草頭攤粞”的習俗。不過,古人認為好吃的食品,并不見得也受今人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