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三庚入伏怎么算的 如何計算入伏時間
夏至后第三個庚日開始為頭伏(初伏),頭伏第一天為入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個庚日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有的年份“中伏”為二十天,則共有四十天。
《幼學(xué)瓊林》中說:“初伏日是夏至第三庚?!庇捎谔旄墒?0個,所以每隔10天就出現(xiàn)一個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一年365天(閏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數(shù)倍,今年某一天庚日,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由于庚日的變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盡相同。
三伏是一年最熱的時期,分為初伏、中伏、末伏。這是因為春分以后晝長夜短,至夏至?xí)r 陽光接近直射。但夏至還不是最熱的時候,因為這時地面吸收的熱,晚上又散發(fā)了一大部分。不過,每天吸熱多,散熱少,積累下來一天比一天熱,大約再過20多天到了三伏,天氣就最熱了。
三伏分為:初伏,中伏和末伏。夏至后第三個庚日是初伏第一天,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第一天,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是末伏第一天。初伏,末伏各10天,中伏天數(shù)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間有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有5個庚日時,中伏為20天。
伏,是避暑之意。從夏至開始,晝短夜長,熱的中間潛伏著寒冷的因素,
人們常用“熱在三伏”這句話來形容盛夏的氣候特點。這種說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秦代,就把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叫做伏天了。
天干地支的來歷:
天干地支簡稱“干支”,在中國古代主要是用來記年、月、日、時,就與當(dāng)代用阿拉伯?dāng)?shù)字來記年、月、日是一個道理(干支在古代就像今天的日歷)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這六十個單位稱為一個甲子(花甲),名為“干支紀(jì)法”。
十天干:
甲(jiǎ)、乙(yǐ)、丙(bǐng)、?。╠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甲、丙、戊、庚、壬為陽干,乙、丁、己、辛、癸為陰干。
十二地支:
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丑、卯、巳、未、酉、亥為陰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