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歷上的末伏是什么意思
據生活常識上說,末伏有兩層含義:一是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是最后的一伏;另一層含義是指從立秋后第一個庚日起到第二個庚日前一天(共十天)的一段時間,也被稱為三伏。
伏天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三個連續時段。一伏多少天呢?夏至后第三個庚日為初伏始日,第四個庚日為中伏始日,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始日,每伏10天,但有些年份中伏為20天。
“三伏”,據說是古代秦德公最先提出的,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伏”是隱伏起來避暑的意思。三伏是一年里最熱的時期。
末伏有什么含義
伏即為潛伏的意思。“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謂的“六邪”(指“風、寒、暑、濕、燥、火”)中的暑邪。
三伏天是出現在小暑與立秋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
1、末伏是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是三伏天中的最后一伏,俗稱秋老虎。末伏早晚較涼快,白天陽光依然劇烈。
2、通常也指從立秋后第一個庚日起到第二個庚日前一天(共十天)的一段時間。
3、也作終伏、三伏。到末伏的第10天為止。
4、很多人認為末伏既然是最后一個階段,天氣應該就不熱了。其實,末伏白天還是很熱的,要注意防秋老虎。
末伏怎么算
末伏怎么算:GR=(D-[Y/4])MOD10(GR庚日、D偶數年1單數年6、Y年、[]取整、MOD取余)
初伏GR加10(2084年例外不加)、中伏GR+20、末伏GR大于7時減1小于8時加9(2096年例外減1),比如2006年GR=(1-[6/4])MOD10=0(10),初伏7月20日、中伏30日、末伏8月9日。
每年的三伏天時間都不是固定不變的,需要翻查歷書才能計算出來。也可翻閱日歷,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就是庚日,嫌麻煩就記住一句話“夏至三庚數頭伏”,這句話的意思是進入夏至的第三個庚日就是進入頭伏了。末伏一般是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是三伏天中的最后一伏,末伏早晚較涼快,白天陽光依然劇烈。末伏通常也指從立秋后第一個庚日起到第二個庚日前一天(共十天)的一段時間,進入末伏后也就離秋天不遠。一般而言,三伏中最熱的是中伏,但是也不要以為進入末伏就不熱了,民間末伏還有“秋老虎”之稱,所以末伏還是要謹防高溫卷土重來。
末伏后還熱嗎
末伏天后天氣漸漸涼爽,早晚比較涼快,中午還是比較熱,每個地區會有所不同。因為末伏已是立秋后,即使是俗稱的“秋老虎”,白天熱,早晚還是涼爽的。當然也會有例外,但那畢竟是少數年份遇到的反常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