棺材板
棺材板是臺灣有名的小吃之一,前身是用西式酥盒加上雞肝等中式配料做成的。一開始不稱棺材板,而為雞肝板。
據說在三四十年前,臺灣有一位姓許的師傅,他品嘗了一種名叫“雞肝板”的點心后,覺得口味很特別,于是回家研究改良,終于制成了一種令他更加滿意的點心。但如何給這種點心取個新的名字呢?他想來想去沒想出來。有一天,他忽然發現新的點心怎么看怎么像棺材,于是就決定命名為“棺材板”。或許由于制作特別、口味特殊,加上名稱的“怪”與“邪”,最后這種點心受歡迎的程度,遠遠超過了“雞肝板”,成為臺南至今盛行的獨特小吃。棺材板的做法是將面包切成薄薄的面包塊,下鍋油炸,炸到金黃色后撈起,掀起炸酥的一面,把中間挖空,再裝入由雞肝、雞腎、雞肉、豌豆、馬鈴薯、胡蘿卜、地瓜粉、墨魚和蝦仁等精心調制的作料以高湯煮成再用些牛奶芶欠,再于面包面上蘸上醬料,就成了大名鼎鼎的棺材板了。酥脆的外皮配上香滑可口的肉餡,香味濃郁,營養豐富。看來“棺材板”不僅能吃,而且好吃。不過需要提醒的是,“棺材板”一定要趁熱吃,這是因為放在面包里的餡料,成分含有很高的面粉質,放久了易變酸,自然就不好吃了。所以臺灣賣“棺材板”的小吃攤,都是采用現點現炸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