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配圖
都說“煙花三月下揚州”,其實揚州是個四季皆宜的地方。無論是陰雨、晴天,它都會給人以不同的感受。美,這個字被揚州詮釋得淋漓盡致。無論是在瘦西湖畔徜徉抑或在何園、個園內駐足,再或者是穿越揚州狹長的古樸街巷、流連于古大運河邊的長堤垂柳,風光和人文情懷無一不在打動著內心,即便是在市中心繁華盡顯的地方,所感受到的也是那種波瀾不驚的悠閑舒適。但相比這些,更打動人的是另一個美。嗯,沒錯——美食。
吃,或許是揚州人最容易引起共鳴的話題,在坊間,倘若提到吃,再嘴笨的揚州人也能眉飛色舞地給你說道說道。揚州人愛吃、會吃的名聲叫得山響自然是沒辦法的事情,誰讓自古帝王們都偏愛揚州呢。從揚州說開去,論吃,終究要說淮揚菜。作為四大菜系之一,淮揚菜是唯一以非省級區域被命名的菜系,單就這一點來說,揚州人就十分的了不起。當然,準確地說,淮揚菜并非是因揚州一地而得名,但不能不說揚州是淮揚菜的精髓起源。因此,淮揚菜要揚州人來說才地道。細心的讀者如果看過央視那部熱播的《舌尖上的中國》,對吳松德和侯新慶兩位淮揚菜烹飪大師一定不會陌生。吳松德是揚州獅子樓大酒店的創辦人,其鎮店名菜紅燒獅子頭在揚州幾乎家喻戶曉,在全國來說也頗具知名度;侯新慶作為北京中國大飯店夏宮的廚師長,技藝非凡,多次被指定跟隨黨和國家領導人出訪。同時二位也是師兄弟關系,都拜師于淮揚菜特級大師、淮揚菜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周曉燕先生,一南一北相得益彰,為淮揚菜的推廣與發揚光大做出了長足的貢獻。源 美食自問出處提到淮揚菜,人們常用“品一勺水而知四海味”來形容,與其他菜系相比,淮揚菜似乎更具故事性,也更易引經據典。無論是《紅樓夢》中提到的吃食,還是袁枚的《隨園食單》等名著,所提到的吃食淮揚菜風味都尤為突出。還記得《紅樓夢》中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的“茄鲞”嗎?劉姥姥進大觀園時吃到這道菜后贊不絕口。原著中的做法是:才下來的茄子,把皮去了,只要凈肉,切成碎丁,用雞油炸了,再用雞肉脯子和香菌、新筍、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都切成丁兒,拿雞湯煨干了,拿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嚴了,要吃的時候拿出來。您瞧,做一碗“茄鲞”所用的雞及其他配料就有10種以上,大概唯有淮揚菜才能做到如此繁復、精細、奢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