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肉血腸
白菜一到到冬天,就放不住,人們便把它腌成“酸菜”,在東北農村,幾乎家家戶戶都要腌一些;白肉,就是五花肉;血腸,是把豬血加入其他作料灌進腸衣煮制而成的。酸菜切成細絲,飛刀切出整齊的白肉和血腸,也是大火狂燉。如果用來下飯,多擱點鹽,如果直接把菜當飯吃,少擱點鹽即可。
白肉血腸,是從古代帝王及族長祭祀所用祭品演變而來。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儀注篇》記載,滿族長期以來信仰薩滿教,祭祀過程中,以豬為犧牲。每逢宮廷舉行祭祀時“司俎太監等舁(即抬)一豬入門,置炕沿下,首向西。司俎滿注入洲一人,屈一膝跪,按其首,司俎滿洲執豬耳,司祝灌酒于豬耳內……豬去息后,去其皮,按節解開,煮于大鍋內,……皇帝、皇后親詣行禮……,神肉前叩頭畢,撤下祭肉,不令出戶,盛于盤內,于長桌前,按次陳列。皇帝、皇后受胙,或率王公大臣等食肉?!边@種肉叫“福肉”即“白肉”。所謂血腸,即“司俎滿洲一人進于高桌前,屈一膝脆,灌血于腸,亦煮鍋內”,這就是血腸,通稱“白肉血腸”。清代沈陽和吉林地區開設的白肉館,都兼營血腸,成為遼寧和吉林省滿族特有的傳統名菜。白肉血腸選料考究、制作精細、調料味美;白肉肥而不膩、肉爛醇香、血腸明亮、鮮美細嫩;配以韭菜花、腐乳、辣椒油、蒜泥等佐料,更加醇香四溢,鮮嫩爽口。血灌腸制作方法簡便,蒸熟后烘干可存放,是侗家待客的美味佳肴。至今﹑在湘﹑黔﹑桂交界處集居的侗族同胞每逢過節殺豬,家家戶戶都做血腸吃,血腸也越做越精致。如今,一些頭腦靈活的老鄉還把精制的血腸蒸熟后烘干拿到市場出售,竟成為十分搶手的風味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