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雜劇《趙氏孤兒》
“趙氏孤兒”這個故事是真實存在的。
歷史上記載,趙盾死了,他的兒子趙朔承襲了爵位,晉景公三年,趙朔作為晉國的大將率兵救援鄭國,并在與河上與楚莊王大戰(zhàn)一場,因為這場戰(zhàn)爭,趙朔娶了晉成公的姐姐趙莊姬做了夫人。
而后邊的故事,分為了兩個版本,《左傳》版和《史記》版。
《左傳》中的“趙氏孤兒 ”
公元前587年,趙朔也死了,他的妻子趙莊姬就和趙盾的異母兄弟趙嬰齊有了私情。在春秋時這種亂倫的事情并不少見,但是趙家人大部分都是比較看不慣這種事的。趙朔的另兩個叔叔趙括和趙同看不下去了,便把趙嬰齊放逐到了齊國。趙嬰齊臨走時說:“有我在,欒書雖然執(zhí)政,也不敢對趙氏家族怎樣,我一走,只怕就麻煩了。”
此事氣壞了趙莊姬,她也是被憤怒沖昏了頭腦,把賬都算在了趙氏的頭上,她聯(lián)合了對趙氏有積怨的欒氏、郤氏,共同對付趙氏。幾股勢力在晉景公面前輪番誣陷趙同和趙括要謀反。晉景公信以為真,殺死了趙同、趙括。
殺了人,趙莊姬才突然意識到一個問題,殺了趙同和趙括,趙家可就剩下自己的兒子趙武了,而此時欒氏、郤氏力量壯大起來了。這不是自己一頓忙乎給別人做了嫁衣嗎?明白過來就好,趙莊姬把趙武帶到了晉國的王宮之中,保護(hù)了起來,以免受到欒氏、郤氏的殺害。
晉景公殺死趙同兄弟后,就想把趙氏的土地賞給祁奚家族。而此時,終于有為趙氏家族說話的人了。晉國執(zhí)政大夫韓厥說:“趙氏家族的趙衰、趙盾、趙朔都對國家有大功,卻沒有了后代,也失去了土地,這樣讓后來的人會怎么想呢?還怎么愿意為國家盡忠?”這一句話,挽救了趙氏,也最終成就了戰(zhàn)國時代。趙氏的土地被留下了,后來又封還給了趙武,趙氏家族才得以復(fù)興。
《史記》中的“趙氏孤兒”
趙盾死后,趙朔襲職輔佐晉景公,屠岸賈準(zhǔn)備發(fā)動對趙氏的攻擊,大將韓厥讓趙朔逃亡,趙朔不肯,說道:“只要將軍答應(yīng)我你不絕我趙氏后代,我死而無憾。”可是他自己都沒有想到這個后果有多嚴(yán)重。屠岸賈不經(jīng)晉景公允許便帶著軍隊圍攻趙朔居住的下宮,殺死了趙朔和他的幾個叔叔,并且盡滅其族。
而這場大災(zāi)難中,只有三個人僥幸活了下來:趙朔的夫人,趙朔的門客公孫杵臼和趙朔的好友程嬰。程嬰把一個天大的秘密告訴了公孫杵臼:“趙朔的老婆懷孕了。”而趙朔妻在晉宮中躲了幾個月后,終于分娩,生下了一個男嬰。
屠岸賈很快知道了這個消息,便向?qū)m中索要這個孩子。很顯然,此時的晉景公已經(jīng)沒有任何權(quán)力可言,屠岸賈守住宮門,自己親自進(jìn)來搜索,趙朔妻毫無辦法,只好行了一步險棋,她把男嬰夾在胯下,禱告說:“如果天要滅趙氏,你就哭吧,如果天不想滅趙氏,你就別哭。”一頓徹底的搜查后,屠岸賈只看到了一旁默默佇立的趙朔妻,卻沒有搜到嬰兒。屠岸賈認(rèn)為孩子肯定被偷偷轉(zhuǎn)移走了,便向城外搜去,這樣趙氏母子才得以幸免。
程嬰得知此事趕快找來公孫杵臼商議。公孫杵臼突然對程嬰發(fā)問:“撫育這孤兒成人與死,兩者哪件難?”程嬰回答說:“死容易,撫育孤兒難。”公孫杵臼堅定地說:“那請你承擔(dān)難的那件事,我去承擔(dān)容易的,讓我先死去吧。”
二人找了一個嬰兒,將其穿上趙氏孤兒的衣服……一切安排妥當(dāng)后,程嬰突然向參與這次殺戮的將軍告密:“誰能給我千金,我馬上把孩子的藏匿之處告訴他!”這些將軍非常高興,最高興的當(dāng)屬屠岸賈,屠岸賈馬上拿出千兩黃金給了程嬰,程嬰二話沒說帶著這些叛亂的軍人到了公孫杵臼的家門前。
公孫杵臼見到程嬰便破口大罵:“程嬰你這個小人!當(dāng)初下宮之難你沒死,口口聲聲說要與我好好撫養(yǎng)趙氏孤兒,今天又把我賣了。你縱然是不能撫養(yǎng)孤兒,又怎能忍心出賣他呢!”說完公孫杵臼抱起孤兒大哭道:“天哪天哪!這個孩子有什么罪?請你們放過他吧,只殺我公孫杵臼就可以了。”
這出雙簧演到這個程度怕是沒人會相信此中有詐了,而公孫杵臼最后的那次求情也是一種懺悔,雖然死的不是趙氏孤兒,卻也是個無辜的孩子。可是那些將軍們沒有給公孫杵臼留下這個希望,殺死了公孫杵臼和這個可憐的嬰兒。諸將以為趙氏孤兒已死,皆喜,趙氏孤兒就這樣被留存了下來,被程嬰藏匿在了山中,這個孩子就是日后的趙武。
晉景公十五年,晉景公突然病了,韓厥把一切實情和盤托出。當(dāng)年參與殺趙氏的諸位將軍來問安時,都被韓厥的人拿下。不久趙武率軍攻打了屠岸賈,屠岸賈就此被滅了族。
趙武成人后,程嬰辭去公職,向諸大夫辭行,然后告訴趙武說:“當(dāng)年你家遭遇大難,我沒有死,就是因為要撫育你成人,今天這個愿望達(dá)到了,趙家也復(fù)位了,我有臉去見趙朔和公孫杵臼了。”趙武哭著對程嬰說:“您怎么能忍心離我而去呢?”程嬰說道:“公孫杵臼把生的希望留給我,他自己選擇了死,就是認(rèn)為我能把你養(yǎng)育成人,今天事情辦完了,我也該履行我之前的承諾了。”說完,程嬰就自殺了。《史記》上稱:“趙武服齊衰三年,為之祭邑,春秋祠之,世世勿絕。”
人們的猜疑 為何存在如此差別
為什么同一事件的歷史記載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呢?
有人對史籍所載“下宮之難”的有關(guān)資料進(jìn)行考辯和分析,得出如下結(jié)論:《史記》所謂“趙氏孤兒”之說,虛構(gòu)的成分很多。
其一,所謂“趙氏遺腹”的史實不足為信。
《史記》對趙朔著筆不多,但趙盾死后,趙朔承襲了他的職位。晉景公三年,趙朔以下軍統(tǒng)帥的身份與楚國作戰(zhàn),其政治地位仍高于趙同、趙括、趙嬰兄弟。此后,史料對趙氏家族的記載中便沒有了他的消息,可能是英年早逝了吧。而后,這才有趙嬰與趙莊姬通奸的說法。照此時間間隔推理,景公十七年趙莊姬不可能懷有趙朔的遺腹。而另據(jù)《左傳》記載,“六月,晉討趙同、趙括,武從姬氏畜于公宮”。《國語.晉語九》亦稱趙武“從姬氏于公宮”。可見,“下宮之難”時趙武年幼,跟隨母親依舅父(晉景公)而居。如此說來,“搜孤救孤”以及公孫杵臼、程嬰的相關(guān)記載也就不足為信了。
其二,《史記》載“下宮之難”誅殺的范圍明顯有誤。
屠岸賈為追究晉靈公被殺一案,“不請而擅與諸將攻趙氏于下宮,殺趙朔、趙同、趙括、趙嬰,皆滅其族。”這里,并沒有提及弒君的主兇趙穿以及同為卿大夫的趙旃家族。而《史記》、《左傳》均言當(dāng)時誅殺的只是趙括、趙同兄弟家族。《左傳》載趙嬰與趙莊姬通奸,死于魯成公五年(前586年)。趙朔具體的死亡年代雖無從考證,然趙嬰得與趙莊姬通奸,說明當(dāng)時趙朔確已死了。如果“下宮之難”發(fā)生時趙嬰、趙朔叔侄均已故去,那么《史記》記載存在的漏洞就很明顯了。
其三、《史記》關(guān)于下宮之難發(fā)生的時間(晉景公三年,即前597年)互相矛盾。
同出于司馬遷之手的《晉世家》、《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均明確記載,該事件發(fā)生在晉景公十七年(前583年)。《左傳》的相關(guān)記載也與此相同。晉景公三年之后的許多歷史事件,趙氏多有參與。如晉景公六年(前594年),“晉侯使趙同獻(xiàn)狄俘于周。”魯成公五年(前586年)趙嬰與趙莊姬通奸,被趙括、趙同兄弟放逐;晉景公十二年(前588年),晉始置六卿,趙括、趙旃皆為卿。由此推斷,“下宮之難”不可能發(fā)生于晉景公三年。
其四,關(guān)于趙武復(fù)立的時間。
《趙世家》、《韓世家》皆稱“下宮之難”發(fā)生在晉景公三年(前597年),過了十五年即景公十七年(前583年)又復(fù)立趙武。但《春秋》、《左傳》、《晉世家》與此記載截然不同。《晉世家》景公十七年記載:“誅趙同、趙括,族滅之。韓厥曰:‘趙衰、趙盾之功豈可忘乎?奈何絕祀!’乃復(fù)令趙庶子武為趙后,復(fù)與之邑。”《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晉景公十七年:“復(fù)趙武田邑。”可見趙氏族誅與復(fù)立趙武的時間間隔并不遙遠(yuǎn)。也可以證明當(dāng)時誅殺的確為趙同、趙括家族。作為晉景公外甥的趙武,隨母親一起生活在宮中,似乎沒有受到此事的波及。
后話
“趙氏孤兒”這個故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現(xiàn)在我們只能靠古代史書記載來推斷。也許隨著考古的進(jìn)一步進(jìn)行,新的史料會帶給我們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