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臂拳(網絡)
通臂拳也稱為通背拳,是一種較古老的拳種。通臂拳強調以猿背或猿臂取勢,故又稱“通背猿猴”、“白猿通背”。通臂拳在傳統武術中源遠流長,流傳十分廣泛。在清末道光年間,通臂拳由浙江人祁信作了進一步發展,流傳于河北、京津、及遼東一帶。
通臂拳流傳較廣,流派較多。除“白猿通背”外,還有“五行通背”、“六合通背”、“劈掛通背”、“兩翼通臂”、“二十四式通臂”,等。通背拳側重實用,不講究套路而講求招法。
通背拳在傳統武術中源遠流長,流傳十分廣泛。關于通背拳的起源,傳說不一。有人說是戰國時代孫臏所傳,顯然很牽強。傳說中在戰國時期的“鬼谷先師”傳道云蒙山中:仿諸猿之棲息、獵食、爭斗、求生之法取其精華而成。始稱為通臂,以通臂猿形為主,仿其形而練,旨在加長臂力,擊法單操居多。為一種練法。歷經千載,先人去粗取精,取長補短,至清末浙江人祁信,始創通臂拳門稱祁家門(江湖稱為老祁派)。其子祁太昌采各家之長,將流散在民間的通臂單手、單操、擊法、練法柔化合一,繼承發展了老祁派通臂拳,形成了一種以柔為主,剛柔相濟,以背力為法,放長擊遠先發制人,特殊練法的拳法;通背拳術(江湖稱少祁派)。因練法,擊法獨特,變化靈活快捷,以摔、拍、穿、劈、鉆五掌為主,又附會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之法,因此又稱為“五行通背拳”五行通背拳完全脫離了原通臂猿形的仿形模式,采用人體科學合理的鍛煉法則,力發腰背力達掌尖,全身上下、內外貫通、剛柔相濟,正確運用心法、身法、氣力,使之成為武林中特殊練法的拳種,有別於“少林”、“武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