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夏的春節活動豐富多彩,其中尤以寧河秧歌極有情趣。寧河秧歌因流行于臨夏寧河縣而得名,它是由傳統的祭祀活動演變流傳至今的。
寧河秧歌陣容龐大,內容豐富,集說唱歌舞、民間小戲、武術表演為一體。前有橫額、彩旗、流星、樂隊,中有霸王鞭、膏藥燈、四大光棍和旱船。旱船一般都是八只,扮演“東吳招親”等歷史故事,有歌有舞,鑼鼓助陣,十分激越熱鬧。
高蹺,是寧河秧歌的壓場節日,一個中郎(男角)和一個臘花姐(男扮女裝),合稱一對身子,男角不踩高蹺,女角一律踩著1米的高蹺,裝扮十分講究,頭飾、眼鏡、發辮、彩中、緞衣、長裙、折扇掩胸,一步一扭,婀娜動人。高蹺入場,踩著鑼鼓點進行表演,這叫“載花場”。演唱內容多是
“十二個月”、“十盞燈”之類的民間小戲。鼓點時緩時急、舞步時快時慢,隨著隊形的變化和情緒的高漲,時而奔跑、時而跳躍、使觀眾的心也隨之激蕩興奮。
秧歌的后一部分,有前后穿行,不占固定位置說唱調笑的妖婆、鬼子、尕黑驢、笑和尚、紙馬、貨郎、獵人、狗熊等,統稱“雜角”。還有刀、槍、棍、棒、流墾、拳術等武術表演,它不僅維持秧歌秩序,而且也獨劈場子進行表演,精湛的武術常常博得滿場的渴彩和掌聲,為寧河秧歌增色不少。
秧歌尾部,是大鼓秧歌。有鑼兩面、欽四對、項吶兩只,大腰鼓8~24面、大鼓1~2面。官們不但是秧歌行進,表演的指揮,而且也有自己獨特的表演。隨著舞步的變幻,擊鼓起舞,頭上鼓槌生花、腿下腰鼓騰飛,雄渾的鼓聲能傳10里之遙,寧河鄉民均聞聲而動,傾家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