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朝節(jié),簡稱花朝,俗稱“花神節(jié)”、“百花生日”、“花神生日”。
在我國古代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節(jié)期因地而異,中原和西南地區(qū)以夏歷二月初二為花朝;江南和東北地區(qū)以二月十五為花朝,據(jù)說這是與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相應,稱"花朝"對"月夕"。此外,還有一些地區(qū)以二月十二或十八為花朝節(jié)。這種現(xiàn)象,可能與各地花信的早遲有關。
花朝節(jié)在公歷中的日期是3月份,大致在節(jié)氣“驚蟄”到“春分”之間。此時春回大地,萬物復蘇,草木萌青,百花或含苞或吐綻或盛開,定其中一天為“百花生日”是十分恰當?shù)摹J澜缟舷裰袊菢佣ǔ龌ǖ墓?jié)日的民族是不多的,可見中華民族對花的熱愛有悠久傳統(tǒng)。“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萬紫千紅披錦繡,尚勞點綴賀花神。”這是舊時江南民間慶賀百花生日風俗盛況的寫照,夜間在花樹枝梢上張掛“花神燈”,燈火與紅花綠枝相映成趣;青年男女漫步花叢中,賞花談情;文人墨客觸景生情,吟詩作畫……對于各地花匠或花卉愛好者,更是一展各自手藝的好時節(jié)。
我國是花的國度。它的由來已久,最早在春秋的《陶朱公書》中已有記載。至于“花神”,相傳是指北魏夫人的女弟子女夷,傳說她善于種花養(yǎng)花,被后人尊為“花神”,并把花朝節(jié)附會成她的節(jié)日。
晉人周處所撰的《風土記》一書:“浙間風俗言春序正中,百花競放,乃游賞之時,花朝月夕,世所常言。”春序正中就是農(nóng)歷二月十五,這一點在明人田汝成所撰的《熙朝樂事》一書中有明確的記載:“花朝月夕,世俗恒言,二、八兩月為春秋之半,故以二月半為花朝,八月半為月夕。”
花朝節(jié)在全國盛行,據(jù)傳始于武則天執(zhí)政時期(公元690-705年)。武則天嗜花成癖,每到夏歷二月十五花朝節(jié)這一天,她總要令宮女采集百花,和米一起搗碎,蒸制成糕,用花糕來賞賜群臣。上行下效,從官府到民間就流行花朝節(jié)活動。在那時,正月十五的元宵節(jié)、二月十五的花朝節(jié)、八月十五的中秋節(jié),這三個“月半”被視為同等重要的傳統(tǒng)佳節(jié)。但到了宋代,花朝節(jié)的日期有被提前到二月十二或二月初二的。據(jù)《廣群芳譜·天時譜二》引《誠齋詩話》:“東京(即今開封)二月十二曰花朝,為撲蝶會。”又引《翰墨記》:“洛陽風俗,以二月二日為花朝節(jié)。士庶游玩,又為挑菜節(jié)。”可見花朝節(jié)日期還因地而異。到清代,一般北方以二月十五為花朝,而南方則以二月十二為百花生日。我國南北氣候條件不同,南方比北方提早幾天為節(jié)日是合理的。
花朝節(jié)至遲在唐代即已形成,因為在唐代的詩文及史籍中,關于花朝的記載已很是常見,如司空圖的“傷懷同客處,病眼卻花朝”(《早春》)、盧綸的“虛空聞偈夜,清凈雨花朝”(《題念濟寺暈上人院》)。而在成書于后晉出帝開運二年(公元945年)的《舊唐書》的《羅威傳》中亦有“威每到花朝月夕,與賓佐賦詠甚有情致”這樣的文字記載。民間傳說,唐太宗李世民在花朝節(jié)這天曾親自于御花園中主持過“挑菜御宴”。而嗜花成癖的武則天在自己執(zhí)政期間(公元690-705年),每到花朝節(jié)這一天,總要令宮女采集百花,和米一起搗碎,蒸制成花糕賞賜給群臣。在那時,人們把正月十五的元宵節(jié)、二月十五的花朝節(jié)、八月十五的中秋節(jié)這三個“月半”被視為同等重要的歲時節(jié)日。
“花朝節(jié)”的節(jié)期因時代、地域的不同而有二月十五日、十二日、二日的不同,如《提要錄》一書說:“唐以二月十五為花朝。”南宋吳自牧《夢梁錄·二月望》中亦言:“仲春十五日為花朝節(jié),浙間風俗以為春序正中、百花爭放之時,最堪游賞。”而清人汪灝在《廣群芳譜·天時譜二》中引南宋詩人楊萬里的《誠齋詩話》云:“東京(今河南開封)二月十二日花朝,為撲蝶會。”至于以二月初二為花朝節(jié)的記載亦見于《廣群芳譜》一書,該書《天時譜二》篇引《翰墨記》云:“洛陽風俗,以二月二日為花朝節(jié)。士庶游玩,又為‘挑菜節(jié)’。”此外,舊時浙江紹興、河南光山還有以二月二為小花朝節(jié)、二月十五為大花朝節(jié)的民間習俗,如清光緒《光山縣志》云:“二月二日,俗云‘小花朝’,十五日云‘大花朝’。”
“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萬紫千紅披錦繡,尚勞點綴賀花神”,清人蔡云的這首《詠花朝》是舊時江南民間慶賀百花生日風俗盛況的寫照,而吳自枚在《夢梁錄·二月望》中對當時杭州一帶的花朝節(jié)盛況作了更為詳細的描述,此處不再詳引。在花朝節(jié)這天,人們除了要游玩賞花、撲蝶挑菜、官府出郊勸農(nóng)之外,舊時一些地方在花朝節(jié)這天還有女子剪彩花插頭的習俗,如明馬中錫《宣府志》載:“花朝節(jié),城中婦女剪彩為花,插之鬢髻,以為應節(jié)。”到了清代,花朝節(jié)又有“賞紅”之俗,清顧祿《清嘉錄·二月》“百花生日”條亦言:“(二月)十二日,為百花生日,閨中女郎剪五色彩繒粘花枝上,謂之賞紅。”清人張春華在其《滬城歲事衢歌》一詩中亦云:“春到花朝染碧叢,枝梢剪彩裊東風。蒸霞五色飛晴塢,畫閣開尊助賞紅。”
花朝節(jié)在唐宋時在宮廷、民間流傳甚廣,到了明、清時期,花朝節(jié)仍為文人雅士們時常提及,如明末文學家袁宏道在其《滿井游記》一文中即有“燕地寒,花朝節(jié)后,馀寒猶厲”這樣的文字,乾隆年間的進士洪亮吉在其《花朝日阻風江口望采石太白樓,咫尺不得上》一詩中亦有“今朝花朝無一花,今夕月夕亦無月”這樣的詩句。不知什么原因,這一傳統(tǒng)節(jié)日后來卻日漸消亡了。目前,花朝節(jié)僅存在于我國廣西寧明、龍州一帶壯族人民的生活中。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qū)舊街鎮(zhèn)的花朝節(jié)雖盛行八百余年而至今不衰,但早已失去了舊時的詩意,而演變成一個商賈云集,影響遠及鄂、豫、皖三省十幾個市縣的大型農(nóng)貿(mào)交流會了。除此之外,花朝節(jié)已鮮為人知、很少有人提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