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吉克族“皮里克”燈節共兩天。第一天——回歷8 月、14 日傍晚。全家人都穿上節日的盛裝,圍坐在土炕中心的細沙盤子周圍。沙盤中插滿代表家庭成員的酥油燈。酥油燈的數目與家庭實有人數相等。如有來客 ,均按人數添加沙盤中的酥油燈。如果有的家里人在節前過世。沙盤中大都保留他的燈數。當全家人坐定后 ,家長首先對油燈進行祈禱,而后便指著每盞酥油燈高聲宣布它所代表的人名時,這人要回答一聲“ 有 ” 或“ 在”。過世的人,由家里人代答。以示吉慶。接著,家長便將沙盤中所有的酥油燈芯緊緊地扭纏在一起,然后點燃。待其燃旺后,再挨個分開。這時家里人都眼望油燈,口誦經文,祈求賜福。互致最美好的祝愿、互祝長壽。之后,全家人便在家長的帶領下,伸出雙手,在燈焰上烘晃一下,然后作一個“都瓦”(禱告 ), 表示全家對“ 長命燈” 的祈禱儀式的結束。
此刻,主婦們在明亮的燈光輝映下。伴隨著歡快的笑聲,端來了為節日烹調的美味佳肴,撤換下裝滿酥油燈的沙盤,讓其自行燃盡。食畢,他們以戶為單位。在自己較高的房頂上。將事先制作的像排球一樣大的羊毛球 ( 或棉花球) 、飽蘸酥油,綁在長木桿上點燃。家里人則肅立房前,默默地對火禱告。同時 ,在門前空地上,點燃了一堆驅鬼的柴。干柴燃燒得啪啪作響,孩子們便圍繞著火堆歡騰跳躍 ,做著各種各樣的游戲。而后,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共食帶來的食物。墓地皮里克儀式結束后,家家在屋頂燃起火把 。祈求真主降福。孩子們在外面燃起篝火,并圍著篝火做豐富多彩的游戲。這種時候 , 帕米爾的夜空被照耀得如同白晝。
塔吉克族節日—皮里克節
“皮里克”是獨具塔吉克民族特色的節日,“皮里克”意即“燈”或“燈蕊”,因為是整個節日的中心內容,故亦稱“燈節”。節日時間在伊斯蘭教歷8月(巴拉提)14、15兩日,所以又有“巴羅提節”(即8月節)之稱,因而又與宗教有關。
主婦要給家里人每人做兩個油燭,為第二天到墓地上去準備一支油燭。夜里,將做好的油燭插在一只盛滿沙子的大盆中點燃,家里人圍坐四周,家長挨個點名,以確保家人都在場;全家人對著油燭潛心祈禱,以求消災降福。祈禱儀式結束后大家分食節日食物。第二天,鄰居新朋互相串門拜節,主人家會以點心招待。既然是節日就少不了歌舞娛樂。走馬舞和刁羊是常見的活動。追悼儀式完畢,來同一個墓地上祭祀的人將帶來的食物集中在一起,由德高望重者平均分配給在場的每一個人。
塔吉克人宰羊講究將羊放在屋頂上宰殺,羊血要流在屋墻上。宰羊的時候,把羊血抹在小孩臉上。伊斯蘭教認為血是動物靈魂寄居的地方,但是以動物血來驅邪,卻又是萬物有靈論的原始宗教遺風。
皮里克節要過兩天。節日前夕,每家都要自制多支小燈燭和一支特大的燈燭,它是用一種高原上特有的“卡烏日”草的草桿做蕊,外面裹上棉花,扎成火把狀,蘸上酥油或羊油制成。節日的第一天晚上為“家中皮里克”。天黑后,全家圍坐在炕上,中間擺放著一個供插燈燭用的沙盤。家長主持儀式,先做祈禱,然后按年齡和輩份高低呼喚每個人的名字,叫一個答應一個,并在應者面前插上一支點燃的燈燭,以示吉祥。全家人的燈燭都點燃后,各自伸出雙手在自己的燈燭上烤一下,再誦讀經文,祈求真主賜福,保佑平安。儀式結束,闔家大小在耀眼的燭光下共享豐盛的佳肴。翌日,人們走親訪友,相互祝賀。晚上,舉行"墓地皮里克"儀式。家家戶戶都要帶上豐盛的食物前往家族墓地,在墓地燃起的燈燭照耀下,為祖先亡靈祈禱。而后,全家圍坐一起,共享帶來的食品。墓地皮里克儀式結束后,各家便把那支扎好的特大的燈燭火把點燃,插到屋頂上,它被稱為"天燈"。全家人肅立屋前,仰望“天燈”,再次祈福。接著,孩子們紛紛在外面點起篝火,并繞著火堆歡歌跳舞,盡情嬉戲。這時候,帕米爾高原的夜空被火光照耀的如同白晝。
縱觀皮里克節的形式與內容,其實都與火緊密相聯。它反映著人們對火的贊美、祈福和頂禮膜拜。有人認為,這是塔吉克人在皈依伊斯蘭教以前曾有過拜火教信仰的痕跡。
帕米爾高原的皮里克節
帕米爾高原的皮里克節,依然那樣神奇,那樣令人神往。皮里克意為油燭,皮里克節即燈節,是塔吉克族最具特色的節日。皮里克節在伊斯蘭教歷的每年八月十四、十五舉行,所以也被稱為“八月節”。
我們到達提孜那甫鄉阿里甫?夏家的時候,他們正在做節前的準備。婦女們在做油燭,她們將20~30厘米長的小木棍,外邊纏包上一層棉花,蘸些清油就做成了。做好的油燭有長有短,阿里甫?夏介紹說:長的是家人用的,短的是祭祀祖先時點的。
5點多的時候,阿里甫?夏家族的老老少少幾十口人聚在門口,帶著油燭和大包小包的食物,準備去祭祀祖先。
在離村不遠處有一片墓地,大家來到一個比較新的墳前祈禱,婦女們開始哭泣,并念著死者的名字,將一支支油燭插到墳上,每一支都代表家族每個人的心意。
按塔吉克族的習俗,如果家族里有年內去世的親人,就要在家里過皮里克前到墓地上先來祭奠。阿里甫?夏二哥是年內去世的,整個家族的人要先來祭奠他,然后再各自回家,去過家里的皮里克。
婦女們將帶來的食品在先祖的墳上放一些,然后大家分食,到天近黃昏時才回到家。我和阿里甫?夏一家圍坐在他家大廳的土炕上,炕中間是一只盛滿河沙的大盤子。只聽阿里甫?夏呼喚著每個家人的名字,喊一個的同時就在盤中插兩只油燭,被叫者要立即應答,然后再呼喚下一個。在老人的祈禱聲中,油燭被點燃了。老人誦讀經文,祈求真主賜福,一家老小在燭光的映射下,祝福著,歡笑著,品嘗著美味佳肴。
第二天一早,人們相互拜訪,并動手宰牲,準備即將在夜間舉行的墓地皮里克。幾乎每家每戶都要為亡故的親人宰牲,家庭富裕的多宰,不富裕的就少宰,太困難的可以不宰,但要盡量做些好吃的,以便帶到墓地祭奠親人。
黃昏時我隨阿里甫?夏一家來到這個村的大墓地,這里已經聚集了三四百人。各家各戶都把帶來的食物集中在一起,煮熟的羊肉堆成了小山,還有一堆油炸的熟食。族里的長者給所有來者主持分食。不論你帶什么,帶來多少,這里絕對是按人分配,人人有份。分配完后,各家蹲在自己先人的墓前祈禱、祝福,點燃獻給祖先的小油燭,這時墓地一片燈火,既壯觀又神秘。之后人們就可以帶食品回家了。
回到家,家家都在自己的房頂或大門前燃起火把,祈求真主賜福。人們還在場上燃起篝火,不斷地在火上跳來跳去,以期驅邪得福。此時帕米爾的每個村莊都點燃著篝火,洋溢著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