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故鄉莆田,元宵節是農歷正月里繼春節之后的又一漫長的節日。因為與其他地方的習俗不同,莆田的元宵節從正月初十就開始了,直到正月二十二才告結束。 莆田的元宵節基本上是各種形式上的祭神活動和民間廟會,形式之隆重甚于春節。在這漫長的元宵節慶祝過程中,都離不開一種民間的儀仗隊——車鼓表演。 據《興化府志》記載:莆田車鼓表演始于明末,盛行于清末民初至今。明嘉靖年間的倭寇之禍,是莆田車鼓產生的最初原因,當時的戚繼光率兵從浙入閩,趕赴莆田(當時稱興化府)平倭寇之亂,已是農歷春節前后,戚家軍率兵收復了被倭寇攻陷的興化府所在地莆田縣城,并一舉蕩平倭寇在沿海的數處據點,斬獲倭首數百級。當時由于兵力分散追剿殘倭,戚邀民間壯勇負鼓擎旗參戰,于蘆葦蕩中布下疑兵,鼓聲如雷,吶喊震天,當時退縮于林墩倭巢的殘匪被嚇破了膽,紛紛放下武器,束手就擒。于是,莆田人民從此愛上了具有戰鼓之威風的車鼓。并在各個民間節日里表演慶祝。莆田車鼓原來是由青年男子來表演的,后來,變成專門由青壯年婦女來表演這種具有陽剛之氣的車鼓。 莆田車鼓主要以一面一米左右直徑的牛皮大鼓為主器。由手推車載或由四人肩扛,主鼓手掄鼓棰奮力敲擊,聲動天地。另有十六到三十人不等的鐃鈸隊,各持一副大鈸,按鼓點敲擊,并按一定的組合和舞蹈動作,進行花樣表演,還有一面銅鑼點花記節奏快慢,另有數柄羅傘在隊列中穿插表演,以增加形式上的舞蹈美。參加車鼓隊表演的婦女們盛妝儼服,嫵媚如花,即便是上了年紀的中老婦女,也顯得青春嫵媚了許多,仿佛找回了少女時代的那種激情和信心,她們大膽、潑辣、恣意地揮揚著心中的喜悅和激情。看那操鼓手,兩柄鼓棰掄圓了,雨點般地敲向那面大鼓,鼓面震顫,鼓車在震顫,推車手和抬鼓人的臉腮在震顫,她們堅毅、充滿信心和勇氣,這就是具有惠安女一樣氣力和勤苦耐勞品格的莆田婦女。所以,陽剛的車鼓表演在她們手里表演得毫不遜色于男人。我看過素有閩南豪氣舞蹈的拍胸舞,的確壯哉,只是全是壯漢表演。也見過陜西安塞腰鼓的威武場面,那也是吼著秦腔的漢子們舞出來的,還有河北的沙河太平鼓、蘇浙的漁鼓、梆子鼓舞,也基本上全是男人們表演,豪則豪矣,與莆田車鼓相比,總遜一點女性的嫵媚和花一樣的細膩感覺。 元宵節又至,走在家鄉的村莊里,到處都能聽到喧天的車鼓聲,它像興化灣的春潮一樣澎湃激昂,溯木蘭溪而上。在這洋溢著濃濃節日氣氛的時刻,感受一下家鄉別樣的元宵節氛圍,不覺心如潮漲,豪氣頓生。踩著堅實的海塘石壩,海風颯颯地吹拂起我的衣袂,如欲臨風升舉。想像著五百年前的那場平倭鏖戰,眾志成城,兵民壯勇從四面八方將倭寇團團圍住,刀劈槍挑,箭矢如雨般射向罪惡如山的倭寇……那種豪氣是多么快慰人心!鼓聲憑潮起,膽氣借風生。看,前面正走來一隊車鼓,花團錦簇的,跟著一群歡笑的人們,鼓動海潮震四方,鐃鈸聲喧動云霄。 這就是莆田的元宵節——充滿激情、自信與歡樂的民間的狂歡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