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民俗與全國許多地方民俗基本相同。歲時,家家戶戶都有“掃塵”(莆仙俗稱“掃巡”)、做年糕、祭神、大年三十夜“圍爐”、拜年、鬧元宵等風俗。然而,莆仙地區“風俗好尚,有東周齊魯遺風”。在歷史上,莆仙地區是“衣冠南渡,如有閩者八族”的聚集地和擴散地之一。所以,在莆仙民間蔚成了幾千年來多姿多彩的傳統風俗。至今在莆仙民間仍遺存著十分獨特的風俗,如大年三十晚上不動刀,擔心招來殺氣;正月初一早晨不能掃地,擔心掃走財神;正月初二親朋好友相互不串門,擔心不吉利,并約定為忌俗。莆仙還有一項特別的風俗,就是“正月初四做大歲”。每年正月初四的那一天,莆田民間家家戶戶重過一次,俗稱“初四做大歲”。1981年,春節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來莆田視察佛教工作時,正好趕上在莆田“做大歲”,他高高興興地說:“這是我有生以來所見到最獨特的地方傳統風俗”。初四“做大歲”這個風俗,在莆田有一段悲慘的歷史記載:明代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侵犯福建,占領寧德橫嶼、福清牛田和莆田林墩等地,建立據點,四出燒殺掠搶。興化府城(今莆田城)在農歷十一月二十九的半夜時分被倭寇攻陷,并被占據達兩個月之久。興化城內被焚毀殆盡,死亡3萬余人。當時,莆田男女老少奮起反抗,被倭寇割舌斷脛,或火焚、釘死,慘不忍睹,倭賊滅絕人性的暴行震驚海內外。次年正月廿五日,由于城內死尸腥臭不可居,倭寇只得暫退平海,直到抗倭英雄戚繼光兵到,興化城得以光復。這時,逃亡山區的老百姓,才紛紛于二月初二返回家里。大家一方面掩埋親友的尸體,另一方面收拾破碎家園。這時,年節已過,人們只得在二月初二那天互相探望之后,于二月初四重新做歲。后來,為紀念莆田這一段悲慘的日子,莆田民間和以往一樣,于農歷十二月三十日夜“做歲”,時間拖得太長。于是,莆田民間約定將農歷二月初四“做歲”,改為正月初四“做歲”(圍爐),因農歷二月農事正忙,若在二月初二才“做歲”并將年三十晚上改為“做小歲”,正月初四晚上稱為“做大歲”。同時將二月初二日約定為正月初二日,作為探望親友傷亡的不祥日子,俗稱探亡日。至今莆田人每年這一天,都不互串門拜年或走親訪友。正因為有這段歷史的緣故,莆田境內也流行著貼白額春聯的風俗。原先,莆田正月初二探亡日每家都貼上白聯,但在初四“做大歲”,又要按慣例貼上大紅春聯,在哀思親人與吉慶佳節的矛盾中,人們選擇了一個折哀的辦法,即在剛貼過的白聯上面,覆蓋大紅的春聯,將白聯露出一截(約10厘米),以示心有余哀。從此以后,莆田地區在春節時,便流行貼上白額春聯的風俗。貼白額聯的習俗,在莆田民間又一傳說,清順治五年(1648)3月,明朝東閣大學士莆田人朱繼祚率義軍收復興化城。清兵多次反攻,城內不少百姓傷亡,家家都有喪事,門貼白聯。至年終,清政強令家家貼紅聯。城內居民巧妙地貼上紅聯時,留下原來白聯的一段,以示對逝去的親人和明朝故國的懷念之情。同是莆田市的仙游縣歲時風俗,與莆田市區(原莆田縣)又不相同。莆田是正月初四“做大歲”,而仙游縣卻是正月初五“做大歲”。這是因為那年倭寇攻陷莆田城后,次年冬大舉進犯仙游縣境,到處殺掠。仙游城內百姓四處逃生,流離失所,無法團聚過年,直至戚繼光兵到,倭寇潰逃,百姓才得以重聚團圓,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起,仙游民間便俗定正月初五日,吳宅人吳廷珠(興化府監軍)在抗倭中戰死,鄉里人為紀念他,定正月初五為悼為日,所以吳宅人有正月初五不“做大歲”的風俗。莆仙地區正月初四和初五日“做大歲”的風俗一直沿襲迄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