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也叫端陽蘆,重午節。端午節戴香包是寶雞民間的傳統習俗。香包是群眾喜聞樂見,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品。小巧玲瓏,鮮艷奪目。在酉秦民間既;是佩戴品,又是饋贈品。
端午節戴香包的風俗由來已久。 《岐山縣志》云:“端陽以四色線系臂,并佩戴香囊,小巧玲瓏精致可觀。”考古學者曾在漢墓中發觀過類似的香包。漢代民間端午節就有掛朱索、桃印子門戶,以禳、除惡氣的閑俗。 《荊楚歲時記》云: “五月五日,人皆踏百草,采艾為人,懸于戶上以禳毒氣。”南北朝時改朱索為五彩絲,系于手臂,稱為“辟兵”。 《風俗通義》載; “五月五日彩絲系辟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長命縷,一名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彩索。”農歷五月正是蠶繭收獲季節,婦女們就染絲成練,做成花鳥蟲魚,繡上金縷獻給長輩。并挽織五色彩線著赤靈符於胸前或系于臂 上。宋代京師還專設“百索市”-售買香包。 《風土記》載: 產以艾為虎形,或剪彩為虎,粘艾葉戴之”。—這就是流傳至今插艾野‘,戴香包的起源。
端午節正處夏令瘟疫流行之時。自古人們的這些活動,是以消災除害,予防疾病為目的的。傳說,遠古時人們還過著狩獵生活的時候,為了免遭毒蟲傷害,就經常在身邊戴些草藥包。至今西秦農村中有些老年人還一年四季戴著經過裝飾了的中藥根莖。有的小孩身上常年戴著類似“五毒”,的蛇頭的貝殼及類似“藥葫蘆”的香包,就是這一習俗的延續. ,西秦民間戴香包的習俗歷來盛行。每年端午節前外婆、舅舅要給外甥送裹肚、香包。鄉,-市賣香包者處處可見。香包中尤以“五毒”形象和十二屬相香包最受歡迎。香包中都放有五種中藥合成的:“香草”。 《荊楚記》載:“是日競采雜藥”。夏小正云:“此日,蓄藥以止除毒氣”。現在的“五毒”香包,就是所謂“辟五兵之道”。 《風土記、抱樸子》說: “或問辟五兵之道,曰;五月五日著赤靈符于心前”
端午節前新媳婦要顯示自己最能干的巧手,做很多香包,分別送給老人,丈夫、鄰里鄉親及孩子們佩戴,·以表示對他們的尊敬和良好祝愿。青年人為了親朋之間的友誼還要互相交換贈送,,以圖吉利。特別是西秦有個習慣,在青年人訂婚后,男方給女方送香包。荷包就是男女之間寄托情思的最好禮品,以表示純潔的心意。端午節前孩子的母親要精心繡制“五毒”形象的蝎子、蟾蜍、蜈蚣、蜥蜴、蛇和十二屬相的動物香包。還有一種由五個物象構成一串的叫“雄黃包”,最上邊是一較大的蛇或虎,是佩戴在肩臂上的,前后垂有香包、五色園購一空。
香包體現著我們民族勞動人民獨有的審美情趣,希望民間美術百花園中的這枝小花能繼續發展,為美好的生活增添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