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山區山民們待人熱情、好客,如遇紅白喜事,俗稱過大年,則擺席待客頗有講究。其基本程序有:
首先是準備。每過大事之前,主人必備厚實材料,殺豬宰羊,采購雞、鴨、魚及魷魚、海參諸物,少則張羅三五天,多則半月有余。臨近待客日期兩三日時,聘請名廚數人,日夜操作,籠蒸、油炸、拼盤等按套路一一準備就緒。與此同時,主人央請一主事人(俗稱總管或執事)過目指點,等督管、執事點頭后,才安排幫手再次通知賓客(請柬與面請穿插),并著手擺席。
二是擺席。擺席皆用方桌,以入門方向和桌縫走向定首尾席次(俗稱上下席)。客多者分期擺席,但也有一次擺席四五十桌或百桌的。這類大席場面講究更多更復雜。桌位定奪,則先擺餐具,八人或十人一席,也有少數地方十二人一席(調羹八套、十套或十二套,然后擺菜。方桌不足時下門板亦可替之。
三是坐席。坐席頗有講究,不能隨便亂坐。上席二人,下席二人,左右各二(右邊東閣,左邊西閣)人。入席前由執事點名讓座。上席二人中右為賓客,左為陪客;父與子不能同坐上席,爺與孫可同坐上席,是謂“老少爺”;上席就位后,仍由執事按年輩、資歷和社會影響等因素點名東閣、西閣入席,其余人皆自量自份挨次入席。
四是開席。開席有三種形式。一種是由執事發布號令,一種是由上席的陪客發布動令。以上兩種動起來,先舉酒各飲,再動筷食。第三種形式,先動筷子,酒盅巡轉,這種形式已不再安康流傳了,這些傳說都是秦地遺風。開席后遲到者,必行罰酒令,少則三盅或六盅,多則十二盅,以上席賓客提議為準。席中間或結尾前,主人出場輪番敬酒,客人不得拒絕或回避。
五是飲酒。安康人素有飲酒的習慣,赴宴飲酒又是社交和人們之間聯系感情的一種手段。一般在開席后,酒過二巡(城鎮為三巡)開始上熱菜時,宴席的酒令才算正式開始。席間行令、猜拳、打通關接踵進行。中高山地區流行唱曲,老年人和婦女們多喜歡行“雙飄帶”拳,輸贏之間要唱起詼諧的酒令詞,如果一時反應遲頓,又不能出口成章,則喝酒認罰。青年男女猜拳講究反應快,而且常常擺出一副賽酒量的架勢,急切行令,變化無窮,門道更迭,決心要決出雌雄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