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十大國粹第六名的茶,具有健康、天然、文化、文明以及時尚的非凡魅力。《神農本草經》中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說明茶葉具有神奇的藥用價值。那么身在茶故鄉的我們是否了解中國的十大魅力茶鄉呢?接下來就讓城市文化為您詳細解析!
舒城,古稱舒州,隸屬于安徽省六安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大別山東麓、巢湖之濱,江淮之間。是合肥、六安、安慶三市交匯處。介于東經116°26??'-117°15??'、北緯31°01??'-31°34??'之間,東西長86千米、南北寬49.5千米,總面積2100平方千米。
舒城是中國龍文化發源地之一,全國十三家梁祝文化發祥地之一。古代有西漢羹吉候劉信、教育家文翁,三國吳軍統帥周瑜,宋代大畫家李公麟,明代刑部尚書鄭時、吏部尚書秦民悅,近代有被周領導譽為初期情報戰線“三杰”之一胡底、國家政治經濟學界泰斗陶因等。
特產介紹
六安瓜片茶
六安瓜片茶已有悠久歷史。據《六安州志》記載;“茶之極品,明朝始入貢”。說明六安瓜片早在明代已很出名了。特別是近幾年來,六安瓜片茶得到迅速發展,機械加工炒制獲得成功, 制茶量成倍增長。
六安瓜片茶的采制與一般烘青綠茶有所不同。采摘期一般在“谷雨”前后。采摘時須待頂芽 開展,嫩葉生長成熟,這樣可使茶中有益成份含量提高。六安瓜片茶的加工技藝精細。采摘 回的茶葉要經“扳片”(即將芽、葉、莖拆散),然后分別炒制,以使產品葉質均一,烘焙均 勻。殺青要經過“頭鍋”、“二鍋”兩次完成。但不經“揉捻”。烘制、挑后即可趁熱密封包裝。這種茶的頂芽制品叫“銀針”;第一葉制品稱“瓜片”;第二、三葉制品稱“梅片”;嫩 莖制品叫“針把”,是副品茶。
六安瓜片是一種片狀烘青綠茶,因產地不同,各有特色。茶外形平展,茶芽肥壯,葉緣微翹, 葉質柔軟,大小勻整。色澤翠綠有光,香氣清高,滋味鮮醇,回味甘美,湯色清澈晶亮,葉 底嫩綠。齊云山產茶又有“內山”和“外山”之別,“內山”是指黃石、里沖等地,“內山” 茶優于“外山”。
六安瓜片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范圍以安徽省六安市 《關于界定六安瓜片茶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范圍的函》(六政秘〔2007〕121號)提出的范圍為準,為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區石婆店鎮、石板沖鄉、獨山鎮、西河口鄉、青山鄉,金寨縣響洪甸鎮、青山鎮、燕子河鎮、響齊辦、天堂寨鎮、古碑鎮、張沖鄉、油坊店鄉、長嶺鄉、槐樹灣鄉、張畈鄉,霍山縣佛子嶺鎮、黑石渡鎮、諸佛庵鎮、磨子潭鎮、漫水河鎮、太陽鄉、大化坪鎮,金安區毛坦廠鎮、東河口鎮、舒城縣曉天鎮等5個區縣26個鄉鎮現轄行政區域。
舒城小蘭花
地域范圍:安徽舒城、桐城、廬江、岳西一帶生產蘭花茶。早在清代以前,當地就有蘭花茶生產。蘭花茶名有兩種說法:一是芽葉相連于枝上,形似一枚蘭早花;二是采制是正直山中蘭花盛開,茶葉吸附蘭花香,故而得名。
蘭花茶的品質特征是:外形芽葉相連似蘭草,色澤翠綠,勻潤顯毫。沖泡后如蘭花開放,枝枝直立杯中,有特有的蘭花清香,俗稱“熱氣上冒一支香”;湯色綠亮明凈,滋味濃醇回甘,葉底成朵,呈嫩黃綠色。
文化典故:關于“舒城小蘭花茶”的起源,我國著名茶學專家陳椽教授著《安徽茶經》載:“傳說在清朝以前,當地士、紳階層極為講究蘭花茶生產”,由他主編的《中國名茶研究選集》和《制茶學》中闡明,舒城小蘭花茶與碧螺春、太平猴魁、涌溪火青、六安瓜片、鐵觀音等名茶同在清朝創制。據此,蘭花茶迄今至少已有二百多年歷史。為何叫作蘭花茶?茶區還有一些有趣的傳說:一說清朝年間,舒城白桑園有一名叫蘭花的姑娘,心靈手巧,炒出的茶葉香味突出,形似蘭花,山東茶商十分喜愛,隨出高價包收,于是蘭花姑娘拼命地日夜兼制,不幸勞累過度而亡,鄉親們為紀念她即將此茶取名蘭花茶;一說清朝末年,舒城磨子園黃家灣茶農沈興余,制茶技術精湛考究,所制茶葉具有濃郁的蘭花香,深得桐城茶行老板鄭國英贊賞,稱其茶形若大麥苞,香如蘭草花,蘭花茶就因此而傳開。由此看來,蘭花茶的名稱主要是由其“外形芽葉相連似整朵蘭花,內質具有幽雅的蘭花香”的品質特征而得。
地域范圍:舒城小蘭花地域保護范圍包括曉天鎮、山七鎮、高峰鄉、廬鎮鄉、河棚鎮、湯池鎮、闕店鄉、春秋鄉、舒茶鎮、南港鎮、五顯鎮、萬佛湖鎮、干汊河鎮、棠樹鄉、張母橋鎮、城關鎮共16個鄉鎮。地域坐標為北緯30°01′~31°34′,東經116°26′~117°15′。區域邊界東與廬江縣交界,南與桐城市、潛山縣、岳西縣交界,西與霍山縣、金安區交界、北于肥西縣交界,茶園總面積5300公頃,年產量2200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