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表達哀思
無論是否相信有來生、來世、冥界、天堂,人人都會因親人去世而悲傷惋惜,同時希望去世的親人真有靈魂,在“陰間”生活幸福。人們對于已逝親人的懷念之情,在清明節掃墓活動中宣泄出來,有利于身心健康。唐代杜牧詩云:“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生動形象寫出了人們在清明節緬懷先人、表達哀思的情景。
2、踏青賞景
清明時節,萬物生長,生機勃勃,山野翠綠。《歲時百問》有云:“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這個時節,外出掃墓,到大自然里走動走動,賞心悅目,是一次很好的春游鍛煉活動。古人就有清明踏青并開展體育活動的習俗。古時候,清明節也叫踏青節。每到“踏青”這一天,都市之人無論貧富,都要到郊外省墳、祭祖、踏青。有條件的文人雅士則“春郊馳馬”,游樂賞景,韻詩作對。宋人歐陽修有詞云:“南園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阮郎歸踏青》)。宋人吳惟信詞云:“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蘇堤清明即事》)
3、言傳身教,傳習孝道
掃墓活動可以培養后人對長輩的孝敬之心和對已逝先人的尊敬懷念之情。在一些地方,每年農歷七月上中旬要舉行接祖先回陽世家里探親的儀式,七月初期接回家,七月十四、十五送祖先回“陰間”。民間有云:“年年有個七月半,前人做給后人看。”言下之意,就是希望后人不要忘記先人之苦、先人之功、先人之德。清明節掃墓,一般要帶上孩子,也有這個意義。許多孩子,通過掃墓這個活動,知道自己的祖先是誰。
4、家人團聚
趁清明掃墓之機,家人親友團聚一次,說說家事,體驗親情,增進感情,其樂融融。在追憶和緬懷去世先人的時候,家人團聚,更能感受到生命的重要和親情的可貴。
清明踏青有什么好處1、改善血液循環
清明時節,氣溫轉暖,郊野春游,做些輕微活動,可以增強下肢肌肉和筋腱的活力,靈活百駭,使氣血運轉,冠狀動脈血循環得到改善,是強心最佳法。
2、按摩人體臟器
清明時節,芳草萋萋,心戀崎嶇,信步閑游,全身都會受到震蕩,這種震蕩可以防止血管壁出現沉淀物,加速里面渣滓的散退;有節奏的步行,低頻、適度的顫動,對內臟器官更能起到按摩的作用。
3、調整人體代謝
清明時節,春和景明,大地綠遍,空氣新鮮,陽光充足,大氣中的“長壽素”——陰離子較多,是調整人體代謝的天然“藥物”,更是治療精神緊張的理想“解毒劑”。
清明節踏青的由來中國的踏青習俗由來已久,傳說遠在先秦時已形成,也有說始于魏晉。據《晉書》記載:每年春天,人們都要結伴到郊外游春賞景,至唐宋尤盛。據《舊唐書》記載:“大歷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見,踏青春游的習俗早已流行。到了宋代,踏青之風盛行。
清明節,古人多到水邊春游祭祀,除災求福,主要是祈求人類的繁衍。
明清以來,踏青風俗亦然。《溫州府志》記載:“清明掃墓而祭多有邀親朋,拏舟擊鼓鏗金類游湖者。”每至春回大地、草木皆綠的清明時節,人們紛紛興致勃勃結伴前往郊外踏青,游玩、放風箏。特別是從清乾隆年間起,所修的許多地方志和地方文獻中都記載了清明時節踏青、放風箏的情景。直到今天,春游踏青活動仍為人們所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