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伏吃什么傳統食物
1、吃面
北京有“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的說法。南朝《荊楚歲時記》記載“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吃碗熱湯面,身上發汗,可以去除體內的潮氣和暑氣。 面條有多種做法,我們常吃的包括:湯面,撈面,炒面,燜面等各種做法。
2、吃鴨肉
在三伏天里,人的體能消耗較多,需適當補充營養。在南昌民間,就有“頭伏吃雞二伏吃鴨”的傳統,《本草綱目》記載:鴨肉“主大補虛勞,最消毒熱,利小便,除水腫,消脹滿,利臟腑,退瘡腫,定驚癇?!彼募局?,鴨肉適合夏季食用,夏季吃鴨子喝鴨湯,可清熱滋陰。
3、吃雞和茄子
老杭州人都知道,舊時一到三伏,富貴人家要“頭伏火腿、二伏雞、三伏要吃金銀蹄”,而手頭緊張的窮人卻是“頭伏冬瓜、二伏茄、三伏冬瓜不刨皮”。夏天氣溫高,人體易出汗,體力消耗也大,吃些肉食,能夠補充體力,挺過這段難熬的日子,冬瓜,味甘、性微寒,具有養胃生津、清熱利濕的作用,還有茄子,性味古寒,消腫止疼,清熱解毒。
4、喝茶
上海一直有“頭伏餛飩二伏茶”的風俗。舊時民間一直有以熱茶解暑的傳統,現代科學也證明喝熱茶、溫茶比涼茶更為解暑。伏茶,顧名思義,就是“三伏天”喝的茶,相傳始于南宋,盛于清朝,但確切年代無法查考。一般在六月初至八月末飲用,有清涼祛暑的作用。酷暑之下,每日一杯可以起到清熱解暑的作用。伏茶的兩大作用為清暑熱,化暑濕。所以,伏茶的配方也應根據每年氣候的不同而有所調整,推薦的伏茶配方為:銀花10克,竹葉10克,夏枯草15克,荷葉10克,扁豆15克,藿香10克,佩蘭10克,生甘草3克。以上配方為一帖藥量,因為不是治療用,僅作為代茶飲用,可分為2-3人一天的服用量?;鹜鷿袷?、咽喉腫痛、大便淤結、舌紅苔黃膩的人,可經常飲用伏茶。但胃口不好、飯后腹脹的市民及孕婦、小兒脾胃虛弱、老人消化功能衰退者,就不能隨便喝伏茶。另外,過夜的伏茶最好不要喝了。
中伏為什么吃面?
伏日吃面,這一習俗至少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段菏洗呵铩飞险f,何晏在“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人們才知何晏肌膚潔白不是涂粉掩飾,而是自然白。這里的“湯餅”就是熱湯面。
為什么在熱天里吃熱面?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中說:“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五月是惡月,六月亦沾惡月的邊兒,故也應“辟惡”。這是迷信說法。用新小麥磨成面粉煮湯吃,吃后出一身汗,新糧營養豐富,發汗可以驅病,六月食湯餅是有科學道理的。
伏天除了喝熱湯面,還可以吃過水面。將煮好的面條用涼水過出,拌上蒜泥,澆上鹵子,不僅刺激食欲,而且“敗心火”。
伏里還可以吃“炒面”。所謂炒面,是用鍋將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著吃。這種吃法漢代已有。唐宋時更為普遍,不過那時是先炒熟麥粒,然后再磨面食之。唐代醫學家蘇恭說,炒面可“解煩熱,止泄,實大腸”。
其他由來典故:
《世說新語》里講,何晏“美姿儀,面至白”,以至于魏明帝曹叡以為他擦了粉。這位皇帝為了試探何晏是不是擦了粉,在伏天請他吃“熱湯餅”。所謂熱湯餅,就是滾熱的面條,大熱天吃熱面,何晏不免滿頭大汗,顧不得形象,聊起紅色的衣袖擦臉,臉色顯得更白了。
不過,關于伏天吃面條的民俗,可能要到東晉滅亡之后的南朝。
在南朝宗懔《荊楚歲時記》中說:“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也就是說,農歷六月伏天要吃面條,能辟邪。
按照中國古人的看法,五月是一個壞月份,多陰雨,衣物谷子容易霉爛、作物也容易遭受蟲害。所以,五月諸事都不吉利,是為“惡月”。為了躲避這個倒霉的月份,人們在這個時段琢磨出很多忌諱,不宜曬東西、不宜蓋房子、不宜造船、不宜搬家、不宜結婚……
而到了六月入伏,天氣好轉,這些事都可以開始干了。為了去除惡月的倒霉氣,就要有個儀式。恰好,這時候麥子剛剛收獲,就吃個面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