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鶴拳演練
白鶴拳是在清朝初年順治年間(1644~1662年)由少林拳師方種的女兒方七娘所創,七娘一日在寺中織布,見一只白鶴飛宿在梁間,昂首振翮,舞腳弄翼,姿態奇妙,心甚異之。即以手中梭盒投之,被白鶴閃跳而過;又以緯尺擲之,復被白鶴展翼彈落;俄而奮騰凌空,沖入霄漢而去。于是七娘感悟之馀,精研不輟,揣摩衍化,乃揉合白鶴種種舞姿于少林拳法之中。她幾經推敲,創出別具一格的“似剛非剛,似柔非柔”的拳法,稱為“鶴法”。當時永春民間流傳許多拳種,在此后發展過程中,互相觀摩、互相學習、取長補短、融匯一體。太祖中有白鶴拳的技巧,白鶴拳中有太祖的套路,這兩拳種又雜有達尊、羅漢、行者的拳法,在理論和練功方法上形成了具有永春人文地理特點的技術體系,因為這些人的籍貫多在永春,故也將此拳稱為“永春拳”,永春白鶴拳師俗稱“永春師”。
白鶴拳弟子不僅精于武藝,還崇尚武德,制定了大量“四善”、“十秉”等條規,是中華武術中較早規范武德的拳種。白鶴拳的弟子皆練就識本草、通脈理、精穴道、善醫傷的本領,代代相傳秘方奇效,還把長期總結的一些中醫知識用于救死扶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