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氏通背拳始創于清末年間,流傳于甘肅、陜西、大西北一帶,宋氏通背拳是一種剛柔相濟,融合道家武當派,佛家少林派,以及各門各派的通背拳、通臂拳為指針,博采眾家之長,吸各門各派之精華,自創的一門宋氏通背拳真功。
宋氏通背拳源流創始人宋天祥(1889--1987),生于清朝末年,卒于一九八七年,享年九十八歲。早年以保鏢、教頭為生,他歷經磨難,由道入釋,穿梭于陜西、咸陽一帶,在大西北收徒弟上百余人。一九五零年宋氏一家返回老家河南省堰師市李村鎮下莊村,從此在鄉務農,安居樂業。當年,宋天祥先生身材魁梧,儀表堂堂,眉清目繡,膀闊腰圓。精通刀、槍、鞭、棍、拳,尤其是以通背意功,獨家創意。由宋天祥老人親自撰寫的《宋氏通背拳譜》,理意分明,功法簡要,通過自身的精研細鉆、刻苦體練,深得其妙,他將內功、納卦、神運、地尤四經與內家拳、白猿通背、沙氏通背、形意拳融為一體。宋氏通背拳重視內功,內壯才能外強,在陜西、甘肅拳術流派中占有重要地位,名氣很響。
九十年代以前,河南省堰師市李村鎮下莊村,山野地僻,交通閉塞,與外交流甚少,宋氏一家除了務農,就是研練拳術。星移斗轉,歲月更選,宋氏通背拳在浩浩蕩蕩的歷史長河中秘而繁衍,世世相因,歷100多年而不衰,經三代(祖父宋天祥、父親宋福堂、子宋鐵龍)而有發揚,到現在的第三代傳人宋鐵龍,更加繼承和發展了宋氏通背真功。
1954年出生的宋鐵龍,是河南洛陽偃師市李村鎮人。他的一身武功正是爺爺宋天祥傳授的。
宋天祥是“宋氏通背拳”的創始人,在清末民初年間,是名揚陜西、甘肅一帶的著名鏢師。當時凡插上“神拳宋天祥”鏢旗的隊伍,幾乎無人敢犯。但飽經滄桑的宋天祥深知江湖險惡,不再愿意將一身的本領傳授給兒子。
在宋鐵龍7歲時,宋天祥看到孫子的武術功底很好,是塊練武的材料,但又怕惹上是非,便秘密地傳授宋鐵龍“宋氏通背拳”。
宋鐵龍秘密練功,連他的父親都不知道。與宋鐵龍從小同床而眠的弟弟宋濤,也只是知道不論春夏秋冬,不論風霜雨雪,哥哥都是凌晨1點或2點起床,然后就不知去向了。等再見到哥哥時,哥哥肯定大汗淋漓,甚至身上帶傷。
宋鐵龍是到距村莊約3公里的一處山溝里練功,他在腳上綁著25公斤的鐵鏈來回奔跑。那個山溝是亂墳崗,凌晨5點之前,這里只有他“噼啪”的拳腳聲和貓頭鷹的叫聲。
從7歲開始到18歲參加工作離開家鄉,宋鐵龍練出了一身好武功。
宋天祥評價說,由于超強訓練和刻苦用心,18歲宋鐵龍的功夫已經超過了自己巔峰時期的水平。
但宋鐵龍會武功的事兒,他的街坊鄰居全然不知。他們只知道宋鐵龍“有點兒神經蛋”:天天話不多,但力氣大得很,百十斤重的鑄鐵車輪,他能在手里玩得飛轉;宋鐵龍腳大,1.7米的個頭,要穿46碼的鞋子,還特費鞋,為了省鞋,宋鐵龍常常赤腳;宋鐵龍的食量特大,一頓能吃15個大饅頭,如果讓他敞開了吃,6大碗撈面條不在話下;干活時,他一人拉一噸多的人力車跑個百十里沒問題。
宋鐵龍從不將武功向鄉親們“顯擺”。說起不愿意“顯擺”的原因,宋鐵龍說,爺爺曾經非常輝煌過,但由于授徒不慎,不僅兩個徒弟作惡喪命,還讓他傷透了心,因此爺爺在去世前曾經與宋鐵龍“約法三章”:第一不準與他人比武;第二不準參加比賽;第三不準輕易收徒。
2004年以前,宋鐵龍一直習武不輟,并恪守著這些祖訓,過著默默無聞、清苦平靜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