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鑼云鑼,出現于唐代,元代開始大為流行,是漢、藏、蒙古、滿、納西、白、彝等族使用的敲擊體鳴樂器。古名云轍,又名云璈,民間又稱九音鑼,藏族稱丁冬、丁當,是鑼類樂器中能奏出曲調的樂器。早期云鑼多用于道教生活,其后流傳于民間,一般來說多用于民間音樂、地方戲曲和寺廟音樂中,流行于內蒙古、云南、西藏和漢族廣大地區。
云鑼由鑼體、鑼架和鑼棰組成。云鑼由大小相同,而厚度,音高存在區別的若干銅制小鑼組成。這些小鑼以音樂次序懸掛于木架上,每一個小鑼都由3根繩吊在木架的方框中。云鑼的演奏方法與中國鑼類似,用小槌擊奏,其常見編制為十個一組,也有十四個一組和二十四個一組的大型云鑼。
我們的祖先很早就將音高不同的小銅鑼編排起來,用于音樂實踐中。
宋代畫家蘇漢臣的《貨郎圖》中,一 貨郎身掛數件樂器,其中有一件為十面云鑼,可知早在宋代民間已有云鑼流傳和使用了。六百多年前的元代,云鑼不僅在民間流行,并且在宮廷宴樂中使用,當時稱為云墩,《元史·禮樂志》“宴樂之器"中有:“云墩,制以銅,為小鑼十三,同一木架,下有長柄,左手持,而右手以小槌擊之。”這也是見于文獻的最早記載。元代云鑼還用于宗教音樂中,如在山西芮縣永樂鎮的永樂宮元代壁畫《奏樂圖》和三清殿斗拱間的裝飾畫中,均畫有演奏云鑼的圖像,宮中壁畫反映的是道教生活,表明云鑼早期已用于道教音樂。元代的史籍和壁畫看來,就有十、十三和十四音云鑼。
清代前期,云鑼曾發展到二十四音, 《揚州畫舫錄》記載著在福建地區曾流行過十四音云鑼。據《清史稿》載,云鑼在清代宮廷音樂中已廣泛用于御前儀仗樂、丹陛大樂、中和清樂、導引樂、鐃歌及鐃歌清樂、凱歌、慶神歡樂、賜宴樂等。清代曾有《云鑼譜》傳世,由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先生收藏,梅先生在《太真外傳》一出戲中用過云鑼。《云鑼譜》后由梅先生贈予好友宋先生。該《譜》詳盡地介紹了云鑼的音律和每面云鑼的規格尺寸。
《元史·禮樂志》記載:“云璈制以銅為小鑼十三,同一木架,下有長柄,左手持而右手以小槌擊之。”但從山西永樂官的元壁畫看來,元代每架云鑼所用的小鑼,還不限于十三個,也有用十個,和十四個的。明清以來,長期普遍流行的一種云鑼,全付由十個小鑼組成。但偶然也有例外,如清初曾有過全付用二十四個的云鑼,較后在福建又曾有過全付十四個的云鑼。《清史稿》記載,云鑼用于御前儀仗之樂、祀先蠶樂章、丹陛大樂、中和清樂、導引樂、鐃歌及撓歌清樂、凱歌、慶神歡樂、賜宴樂、蒙古樂、班禪之樂。
云鑼屬于金屬體鳴樂器族內的變音打擊樂器類,音色清澈、圓潤、悅耳、余音持久,但音量不大。不是小型民族樂隊的固定編制,但大型民族樂隊中較為常用。其作用如西洋樂隊中的三角鐵,音量雖然不大,但點綴作用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