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管
蘆管,納西族吹奏樂器,納西語稱波怕或晡布。相傳公元十三世紀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大理,至麗江時所帶蒙古族樂隊中有蘆管,并流傳至今,流行于云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
蘆管擅于演奏速度較慢、纏綿悱惻、哀傷動人的樂曲。常用技巧有大幅度慢波音、三度前倚音、單吐、顫音等,用于演奏白沙細樂、洞經音樂和民間器樂合奏。傳統(tǒng)樂曲有《萬年歡》、《代五》、《浪淘沙》和《美麗的白云》等。“清水流,清水流,流去悲哀和憂愁,蘆管聲聲唱深情,清水萬古流”,這是劍川民間流傳的一首民歌。傳說遠古時候,劍川一帶曾遇大旱。壩子上有一戶白族人家,母女相依為命。一天阿媽出門挖野菜,路遇一位昏倒的白胡老人,將其扶救回家,經母女細心調養(yǎng),白胡老人病體痊愈,老人送一粒可變金、銀的紅寶珠答謝她們,小妹拒而不收,懇請老爺爺從干涸的河里變出水來,讓農家種上稻谷,吃上好吃的白米。于是老人掏出懷里藏的一根帶眼的竹管,安上一個蘆哨,吹出了優(yōu)美的樂聲,并告知:“這叫蘆管,用它吹奏《清水流》,可解除旱災。”小妹學會了吹蘆管,她站在干枯的河邊吹,剎那間河道里涌出了流水,她站在田埂吹,田間閃出了水波,人們種稻插秧,大地披上了綠裝。此后,蘆管就在白族人民中代代相傳。蘆管的歷史蘆管的歷史久遠,是古代西域各國通用的樂器篳篥,東晉之時傳入中原,南北朝至唐代極為盛行。唐代文人白居易、岑參、元稹、張祜、薛濤等都在詩中描繪了蘆管的妙響,白居易在《聽蘆管》中有:“幽咽新蘆管,凄涼古竹枝。似臨峽唱,在雁門吹。”張祜的詩中則有:“細蘆僧管夜沉沉,越鳥巴猿寄恨吟。吹到耳邊聲盡處,一條絲斷碧云心。”據民間藝人相傳:唐玄宗開元九年間,李隆基皇帝曾送給大理南詔王龜茲樂,其中就有蘆管,唐德宗貞元十六年,南詔王異牟尋到京城長安奉獻《南詔奉圣樂》時,帶去的也有蘆管,說明早在1200多年前,蘆管已從中原傳入大理白族地區(q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