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節為什么叫女兒節 上巳節叫女兒節的原因
每年農歷的三月初三為上巳節。節日這天,婦女把薺菜花鋪在灶上以及坐、睡之處,認為可除螞蟻等蟲害;把薺菜花、桐花藏在毛衣、羽衣內,認為衣服可以不蛀;婦女把薺菜花戴在頭上,認為可以不犯頭痛病,晚上睡得特別香甜。所以又叫女兒節。
上巳節叫女兒節的來歷傳說
夏歷三月初三為上巳日。古時以夏歷三月的第一個巳日稱為“上巳”,所以這天又叫“上巳節”。三月初三多逢巳日。這天,人們把薺菜花鋪在灶上以及坐、睡之處,認為可除螞蟻等蟲害;把莽菜花、桐花藏在毛衣、羽衣內,認為衣服可以不蛀;婦女把莽菜花戴在頭上,認為可以不犯頭痛病,晚上睡得特別香甜。 上巳也稱為女兒節。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端陽”條下亦云:“呼是日為女兒節。”
七夕又是女兒節,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另外還有流行于四川廣元一帶的女兒節。相傳,唐朝女皇武則天的母親在廣元游河灣時遇黑龍感孕,于農歷正月二十三日生下武則天。故舊時民間以此日為武則天會期。這天,人們成群結隊到皇澤寺、則天壩和嘉陵江畔游玩。婦女們穿戴一新,相互邀約沿河灣暢游,以討吉祥。1988年,廣元市政府決定恢復這一民間節日,并定名為“女兒節”,將節期定在公歷9月1日。
中國女兒節的說法有很多。每年三月初三、五月端午、七月初七都被國人稱為女兒節。1988年,廣元市政府決定恢復這一民間節日,并定名為 “女兒節”,將節期定在公歷9月1日。
早在周朝,每逢三月的第一個巳日(上巳日),人們就要到水邊去祭祀叫作上巳節,并用香熏的草藥沐浴。后來人們稱之為禊。《周禮·春官》說:“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意思是:女巫職掌每年祓除儀式,為人們釁浴除災。鄭玄注說:“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到)水上之類,釁浴,謂以香熏草藥沐浴。”這個日子除了宗教作用,還產生了意想不到的好處。
由于青年男女會在這天都匯聚到河邊,為古人提供了自由戀愛的契機。《詩經·鄭風·溱洧》就寫了少男少女趁祓除時相愛之事。《宋書禮志二》引用《韓詩》說“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兩水之上,招魂續魄,秉蘭草,拂不祥。”
當然這樣青年男女集會的場合,女孩們一定是盛裝出席的,直到后來逐漸演變成“女兒節”。宋代以后,理學盛行,禮教漸趨森嚴,上巳節風俗在漢人文化中漸漸衰微。
上巳節與日本女兒節的區別
日本女兒節也在三月三,又叫“雛祭”。因為舊歷3月3日是桃花盛開的時節,因此又有“桃花節”的叫法,是跟中國上巳女兒節來的,但是不一樣的是,日本給幼年的小女孩也過節,主要針對幾歲的小女孩,中國則更側重未出閣的妙齡少女。
日本女兒節這天,大人對家中的小女孩皆盛裝打扮,由媽媽領著互相串門,頭戴石榴花避邪求福。女孩互相請自己好的玩伴串門,外公家要送女孩好多玩偶,以多少來衡量門庭是否殷富。女孩要把玩偶都擺上架子,同時附帶梳妝臺各種用品等器物,再在架子旁邊插上桃花,掛上燈籠,并且人偶要換好多種服裝,據說,這是從平安時代貴族少女流行給玩偶換衣服的游戲開始的,源氏物語里的紫姬幼年時就經常做這種游戲。
春沐日
上巳節與水有不解之緣,亦稱“春浴日”。其還有祓禊、修禊或沐浴活動。沐浴是為了去災。當時人們認為婦女不育是鬼神作祟,就利用上巳節的沐浴治療不育癥。這樣久而久之,相沿成習,把沐浴變成上巳節的重要內容。曲水流觴是中國古代流傳的一種游戲,這種游戲非常古老,逸詩有云:“羽觴隨波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