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節是什么族的重要節日 上巳節哪些少數民族在過
上巳(sì)節,俗稱三月三,漢民族傳統節日,該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來固定在夏歷三月初三。傳統的上巳節在農歷三月的第一個巳日,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同時上巳節又稱女兒節。
上巳節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稱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觴、郊外游春等內容。
時至今日,三月初三在中國西南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仍是一個隆重而盛大的節日。“三月三”節日依舊在壯族、侗族、布依族、瑤族、黎族、畬族、土族等少數民族中流傳。
最典型的當屬壯族,每年三月三廣西壯族自治區都會放假兩天。從云南大理每年三月三日舉行的潑水節活動中,依稀還可看到古時上巳節祓禊之俗的影子。
上巳節各個民族的活動
漢族:上巳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的一個節日。古代每到這一天,人們都到水邊洗滌污濁,以祓除不祥,稱為“祓禊”。除在水邊祭祀、沐浴之外,人們還宴飲行樂、踏青郊游。
壯族:“三月三”是壯族的重大節日之一,是傳統駱越文化的主要表現,統稱為“三月三”歌圩。三月三趕歌圩,搭歌棚,舉辦歌會,青年男女們對歌、碰蛋、拋繡球,談情說愛。
侗族:上巳節這天舉行搶花炮、斗牛、斗馬、對歌、踩堂等活動,亦稱“花炮節”。
布依族:上巳節這天殺豬祭社神、山神,吃黃糯米飯,各寨三四天內不相往來。
瑤族:以三月三為“干巴節”,是集體漁獵的節日,并將捕獲的野物魚類按戶分配,共享收獲的歡樂,后云集于廣場,唱歌跳舞,歡度佳節。
黎族:稱三月三為“孚念孚”,節日那天,黎族人民集合在一起,預祝“山蘭”、狩獵雙豐收。老人們攜帶腌好的山味和釀好的糯米酒,來到村中最享眾望的老人家里,席地圍坐,在芭蕉葉和木瓜葉上痛飲。
畬族:以三月三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烏米飯,全家共餐,饋贈親友。同時還聚集一起盤歌、跳舞,紀念這一節日。
上巳節吃什么
薺菜
農歷三月三,國人有吃薺菜煮雞蛋的習俗。薺菜又稱地菜、田兒菜等,是生長在田頭地角的一種野菜。雖說是野菜,卻鮮香可口、營養豐富。民諺曰:“三月三,薺菜當靈丹。”“三月三,薺菜煮雞蛋。”春天正是采食薺菜的季節。春食薺菜也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傳統習俗。
薺菜的諧音是“聚財”,故此,老百姓根據民間傳說,于三月初三這一天,在祭祖的時候,借助祖先的神靈和財氣,人們會將新鮮薺菜洗凈后捆扎成一小束,放入雞蛋、紅棗、風球,再配兩三片生姜,煮上一大鍋,全家都吃上一碗,食之既可交發財運,又可防治頭痛頭昏病,據說還可以去風濕、清火,令腰腿不痛,而且還可預防春瘟。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種民間特有的食療習俗。
蒿子粑粑
蒿子粑粑又稱蒿子粑,是我國南方的特產小吃。是傳統江南青團衍生出來的另一種做法。這種做法流行于長江以南地區,是上巳節以及清明節的漢族民俗小吃之一。
每年農歷三月三日吃蒿子粑,是長江以南一帶漢族民間傳統風俗。據傳,“三月三”是一切亡靈的節日,這一天家家人人吃蒿子粑,為的是紀念死者,同時祝愿人人健康長壽,不為邪惡所侵。據說,吃了三月三的蒿子粑粑,進山勞作,出門辦事,就不會遭遇蛇咬傷,而且一路平安,凡事吉祥。
薄餅
農歷三月初三吃薄餅,是福建同安人的傳統習俗之一。鄭成功收復臺灣后,其子鄭經繼承父業,繼續抗清,多次出兵攻打閩南一帶,因清軍頑抗造成百姓傷亡慘重。在鄭軍反攻下,清軍投降,鄭軍進入城內,老百姓一邊迎鄭軍,一邊制作薄餅祭祀死難的親友。后來民眾就用薄餅在農歷三月初三日祭祀祖宗。
做薄餅單是餡就足夠忙活好長時間,但是更關鍵的是需要薄餅皮做支撐。薄餅皮不但要薄更要勁道,這樣包著餡料就不容易破裂。吃時將餡料放在薄餅皮上,卷成竹筒狀,非常味香可口。因為質量好的薄餅皮很Q,所以也有很多人喜歡單吃薄餅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