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元宵節習俗豐富多樣,不同地區有不一樣的習俗活動,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江蘇地區元宵節的習俗,歡迎大家閱讀。
照田蠶
古時農家在元宵之夜,在竹竿上掛一盞燈籠插在田間,觀察火色,預測一年的水旱情況,以期來年,有“照田蠶”習俗之稱。人們從火色偏紅中預兆到有旱情,從火色偏白中預兆到有澇災。之后,將點燃的蠟燭灰燼收藏起來,放在床頭,據說能給主人蠶桑生產帶來好運。后來,人們將懸掛的燈籠越做越精巧,爭奇斗艷,便演變成觀花燈娛樂活動。
走三橋
在蘇州民間習俗中,元宵節除了看花燈、猜燈謎、看表演之外,還有“不禁夜走三橋去百病”的習俗。2月28日,平江街道歷史街區社區的居民們一起“走三橋”,感受元宵民俗。
接紫姑,祭蠶神
紫姑實際上是傳說中的廁神。以往元宵佳節蘇州市民俗有“接坑三姑娘”的風俗習慣,有關這“坑三姑娘”還有一個傳說故事。
吃元宵、餛飩
元宵夜一般要吃元宵,這“元宵”是白糖圓子,不是今天的寧波湯圓?!肚寮武洝罚骸吧显?,市人簸米粉為丸,曰圓子。”也有吃餛飩的。在昆南地區張浦、千燈、淀山湖以及昆北地區的一些鄉鎮元宵節晚上要吃“揚糊涂”(又叫“揚粉粥”),就是在米粉中加入青菜、肉絲、豆制品、慈姑、荸薺、老菱肉等食品做成的羹,十分美味。
吃湯圓、面條
正月十五元宵節,揚州一帶有“上燈圓子落燈面”一說,此說是指正月十三這天晚上是上燈,上燈時要吃湯圓,正月十八晚上是落燈,落燈時要吃面條。吃湯圓象征“圓圓滿滿”,吃面條象征“順順暢暢”。這里的“湯圓”,也就是“元宵”?,F今的揚州人把實心的糯米圓子叫“元宵”,把有餡心的糯米圓子叫“湯圓”。
鬧元宵
吳中舊有“鬧元宵”習俗。人們敲擊鑼鼓鐃鈸為戲,不同節奏有不同的箔稱,如“跑馬兩夾雪”、“下西風”等;或三五成群,各執一器,邊擊邊行,兒童嘻笑環繞,滿街鼎沸,謂之“走馬鑼鼓”。元宵前后又稱燈節,正月十三上燈,十八落燈。期間自制和出售的各種彩燈精奇百出,光怪陸離,人物類、瓜果類、百族類以及琉璃燈、走馬燈等各色燈彩,名目繁多,令人目不暇接。
舞龍舞獅
元宵夜的昆山街頭燈火輝煌如繁星落地,舞龍舞獅踩高蹺蕩湖船還有江南絲竹活躍于大街小巷,小孩子則拖著兔子燈、提著鳥獸燈四處奔跑嬉鬧,通宵達旦熱鬧非凡。到城隍廟看燈是昆山特有的習俗。據地方志記載:原來山前老城隍廟里有一盞特大的琉璃燈,稱為“大珠燈”,直徑五尺,四周圍有一串串大小明珠,下端飾以各色流蘇。此燈平時吊在大殿梁上,元宵夜放下來讓群眾加注清油近距離觀賞,為居民所珍愛。